金融

|共109篇|

張樂芹:可持續發展,香港可以走得更遠

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在氣候變化上,我們卻不能缺席,並需要發揮著自身的影響力。早前出席全球華裔青年網絡匯龍坊 (DragoNation)舉辦的論壇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提及香港近年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去年發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就是其中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勾勒了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策略和目標。

聯繫匯率之終結:1972 年港元與英鎊脫鉤

一直以來,聯繫匯率制度被認為是香港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石,令香港走出多次環球經濟危機。不過,近年中美交惡,金管局也為被剔出 SWIFT 作預案,「幫港出聲」成員雷鼎鳴甚至形容聯繫匯率不合時宜。過去,香港其實曾結束過聯繫匯率,於 1972 年與英鎊脫鉤。

當俄羅斯國庫一瞬間化為烏有:震盪的國際財金秩序

俄烏戰爭依然持續,自由國家陣營為了聲援烏克蘭,陸續制裁俄羅斯,包括把部分俄羅斯銀行排除在國際支付系統「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之外,又凍結主要涉事者的資產,並禁止美國公民與俄羅斯中央銀行進行任何交易。上述種種措施,變相令俄羅斯國庫幾乎一瞬間化為烏有,「華爾街日報」就分析這些舉措會對國際財金秩序造成怎麼樣的震盪。

【烏克蘭戰爭】要支持俄羅斯,中國面臨甚麼限制?

回顧 2 月 4 日北京冬奧開幕日,中俄領袖在同日峰會上宣佈夥伴關係「無限制」、沒有合作禁區。當時有分析相信,烏克蘭戰雲密佈之際,兩國無限制關係將成西方考驗。然而,自西方以制裁回應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身為俄方最大貿易夥伴的中國,對莫斯科在經濟上的協助始終有其限制。

人類與人工智能,誰更能在金融市場賺大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人都希望可以財源廣進,過衣食無憂的生活。要賺大錢,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投資,鬥智鬥力也要碰運氣。可是在未來,或者會演變到不用人腦就可以投資獲利,劍橋大學金融科技學家 Wojtek Buczynski 為首的研究團隊,去年就在期刊發表文章,比較人工智能和人類,誰在投資市場表現更佳。

匯通天下:中國人何以跑到尼日利亞開銀行了?

中國近年矢志拓展在非洲地區的影響力,例如透過貸款和基建項目,獲取珍貴天然資源,進佔當地龐大的市場,並解決國內勞動力和生產過剩的問題。直到 2019 年,中非貿易額高達 2,000 億美元,非洲中資企業超過 1 萬間。即使中國近年受債務問題困擾,亦無改對外國策,雜誌「外交家」近日就刊登評論文章,分析中國的下一個目標:非洲的金融體系。

追求財務自由,先從小學習金融知識

「財務自由,提早退休」(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Retire Early,FIRE)近年成為亞洲年青人的目標。加上疫下工作不穩定、生活成本高昂等問題,促使人們轉以投資工具賺取更多收入,希望終可掙脫金錢束縛,隨心所活。但不少人為求更高回報,在缺乏基礎知識下胡亂投資,反離財務自由愈來愈遠。有學者就希望向年輕一輩教授金融技能,讓人從小學會管理資金,以應付日後所需。

無休止的全球化:擁有寬廣的未來?

在香港,我們很容易見到美國快餐店、英國銀行、日韓家電,甚至足不出戶就欣賞到世界各地的影視娛樂,全球化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關鍵詞。在學校裡,我們會概括理解到,全球化就是科技進步,人類活動不再受地域限制的現象。美國經濟史學家 Marc Levinson 就撰文解說,全球化演進其實來得複雜,而第四波全球化亦已展開。

疫情造成樓市失控,老弱殘將流離失所?

根據「華爾街日報」,美國於 2020 年 4 月正式走出衰退,結束始於去年 2 月新冠疫情導致的經濟緊縮,創下兩個月擺脫衰退的紀錄,為有記錄以來最快。這本該是值得慶賀的現象,但實際狀況卻令人憂心。因為就像病毒奪走的多半是「老、弱、殘」等人性命,這波因為疫情而造成的經濟變化,也正在剝奪全球最底層人民的基本生存權。

疫情加劇全球貧富差距,樓價成各國央行穩定金融關鍵

當 2020 年新冠疫情首次爆發時,許多人認為這將會像 2008 年的金融海嘯一樣,帶來十年一度的經濟大洗牌與財富重新分配。極少有人會預料到 18 個月後的今天,全球貧富差距竟然是加速走向極端,其中的關鍵就是急遽上漲的樓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