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芹:可持續發展,香港可以走得更遠

A+A-

連續兩年多的疫情,既成為了新的「常態」,同時也突顯出全球各地不少埋藏已久的社會問題,公共醫療系統超出負荷、收入不均以至一連串由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都讓不少社會領袖、企業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儘管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在氣候變化上,我們卻不能缺席,並需要發揮著自身的影響力。早前出席全球華裔青年網絡匯龍坊(DragoNation)舉辦的論壇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提及香港近年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去年發佈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就是其中一份重要的政策文件,勾勒了香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策略和目標。

如何善用科技推動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以能源市場為例,除了加強在可再生能源的投資,近年不少企業亦就加快了他們在基礎建設、營運流程等方面的研究,務求減少能源浪費,同時亦加強其生產效率,可謂雙嬴的方案。與此同時,隨著綠色融資的發展,亦為相關公司提供了不少誘因繼續推動其業務的改進和發展。

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的問題看似遙遠,但其實逼在眼前。根據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IFRC)的研究,發現在疫情期間,亞太地區就有 5,700 萬人曾受到氣候帶來的嚴重影響,當中以南亞地區最為嚴重,單是印度就有超過 1,800 萬人受到影響,尼泊爾亦有 3 分 1 的地區遭遇洪水氾濫和山泥傾瀉,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生活。與此同時,穀物生產國氣候異常,也打亂了穀糧的生產與供應,連帶間接影響家禽業的發展,最近馬來西亞就宣佈由 2022 年 6 月 1 日開始禁止活雞出口,對於鄰近地區的食品供應也造成影響。

香港作為外向型的經濟體系,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在可持續發展的議題上,香港未來有數個方向可以走下去的。首先,繼續投入綠色金融和科技相關的發展,除了現時支援金融業在推進氣候變化風險的工作之外,金管局及有關當局亦可以支援一些新型的融資和社會投資方案,例如近年在外國愈來愈流行的「混和式資金支持」(Blended Finance),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投資工具。與此同時,如何鼓勵更多家族辦公室、私人財富管理者加強在綠色及可持續發展的投資,也是值得思考的一步。最後就是加強整體行業人才的培訓,近年成立的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就有資助本地不同慈善機構,支援他們不同的長中短期項目,也是一個善舉。如果要進一步發展,則可以考慮擴大支援,支持更多與可持續發展金融相關的人才培訓計劃,為香港培育更多行業新血。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社創發展策略顧問,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專門研究非牟利組織的發展。曾走訪全球30多個國家、地區尋找社會創新的故事,並為多個社會項目的慈善組織的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