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婦女、殘疾和性傾向歧視外,香港人較少留意對原住民的歧視。原住民佔世界人口的 5%,世界銀行數據指出,全世界有 3.7 至 5 億原住民,分佈在 90 多個國家,偏佈澳洲、紐西蘭、菲律賓、北極、亞馬遜和東非等地。但他們經常被邊緣化,不成比例地極端貧窮,難以接觸醫療、教育或其他社會服務,死亡率也較一般人高。對原住民的歧視,在眼科也不例外。
原住民經常面對貧窮和不平等。他們的居所遠離國家的中心,與國家其他群體比較,他們尋找工作,以及接觸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都較為不方便。語言、信仰和文化習俗的差異,同時會阻礙他們融入「主流」社會。
失明和視力障礙,以至其他健康問題,在全球原住民中很普遍。例如澳洲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失明的機會率,就比一般澳洲人高出 3 倍,情況需要持續關注和改善。
在菲律賓,至少有 1,000 萬人是原住民,佔總人口的 10 至 20%,大多數生活在偏遠的農村地區。護瞳行動透過在菲律賓原住民社區的工作,發現一些方法可以讓他們更容易獲得眼疾服務。以下是我們在當地工作後的 7 點總結和反思︰
1. 避免「估估吓」
- 在主流城巿適用的方法,不一定能回應原住民的眼疾需要,在項目設計時切忌空想和假設。例如我們在菲律賓北蘇里高啟動新項目時,先在該處研究原住民對眼疾的知識和態度,再針對性地開展服務,鼓勵當地人主動尋求眼健康服務。
2. 與在地機構合作
- 透過與本身已在原住民社區工作的機構合作,例如菲律賓的全國原住民委員會(NCIP),增加社區人士對服務的信任,確保眼健康策略的可持續性。
3. 培訓部落健康服務員和護士
- 當原住民遇到健康問題時,部落醫師通常是他們的第一個接觸點。照顧原住民社區的 NCIP 護士能夠將他們連接上公共衛生系統。因此護瞳行動通過向菲律賓部落醫師提供視力篩查訓練,及早發現區內的視力問題,避免情況惡化。
4. 與原住民領袖通力合作
- 相較外來的醫護人員,他們更信任原住民領袖,後者也深受當地人的尊重。當這些領袖和備受尊敬的人也參與宣傳眼睛健康,甚至親身上陣接受檢查,社區會更傾向接受眼科檢查。
5. 提供費用補貼
- 原住民一般住在離大城巿較遠的地方,他們求醫時往往需要長途跋涉,穿越大山大海。因此,患者不止需要負擔醫療費,也需要考慮交通和在外的食宿費,許多時候更要考慮陪診者的相關費用,這些額外費用也是他們卻步的原因。為了解決問題,護瞳行動與當地慈善團體合作,提供費用補貼,鼓勵當地人接受眼疾服務。
6. 共同設計眼健康資訊
- 一般慈善團體在地服務時,都會提供健康小冊子之類的宣傳物品,但若材料不合當地人口味,也難以激勵人們求醫,原住民對眼健康服務的接受程度仍會很低。護瞳行動考慮到這點,在菲律賓當地舉辦了一系列有關改變行為的交流研討會,諮詢並與原住民代表共同製作眼健康資訊。這些資訊都由他們以自己的語言、背景及文化編寫及製作,成功增加公眾對眼健康服務的理解和信任,鼓勵更多人求醫。
7. 培養眼科醫生和護士的文化意識
- 醫生和護士是守護公眾眼睛健康的重要防線。向他們提供關於原住民文化的培訓,能消除他們無意識的偏見和歧視,改善文化溝通,同時讓醫護獲得原住民患者的信任。擁有良好求醫經驗的患者,也會成為社區眼健康的倡導者,這種口耳相傳更能鼓勵有需要的人在眼疾病入膏肓前就醫。
每一個社會的小節,都值得我們關注。若情況能夠改善,我們卻不去做,豈不是成為另一種不公義?歧視無處不在,能帶來改善的每一步,都值得我們每個人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