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安:唔病唔知 —— 加拿大醫療系統好壞(藥物篇)

A+A-
加拿大藥房會向病人額外收取處方藥的配藥費。 圖片來源:Icatnews/Shutterstock

關於加拿大的醫療系統,除了前文提及個人的看診經驗及保健制度等,加拿大的藥物分類制度也令筆者有切膚之痛。一大困擾是:雖然藥到病除,但藥從何來?

香港藥房缺乏監管,街邊藥房有不少潛規則,病人不難買到各式各樣原本要有醫生處方才可售賣的藥物。在筆者的認知中,部分簡單藥物,例如含有抗生素的藥膏,在香港屬於處方藥物,但在加拿大則是 over-the-counter drug,即毋需醫生處方就可以買到。相反,意想不到的是加拿大漱口水選擇之少。平日在香港頗常見的藍綠色漱口水,含有殺菌成分的 Chlorhexidine,在這裡卻要醫生處方。遇上牙痛,用普通成分而不需處方的漱口水又解決不到,就要支付較多金錢看牙醫。

基於在加拿大,藥物、牙科護理等都是病人自費項目,如果病人的公司有優厚的員工醫療保險,相關方面的開支當然不成問題,故此求職網頁上很多公司都以醫療保險作招攬手法。但萬一工作沒有提供保險,生病的員工就需要自掏腰包買藥。

加拿大雖然有全民保健制度,但其醫療系統在 11 個發達國家中排行第 10,僅勝美國。加拿大的醫療開支佔 GDP 近 13%,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中排第 2,排在鄰居美國之後,但兩國在醫療系統的表現都未如理想。箇中原因,除了先前提到的缺少私營醫療外,醫療不平等也是加拿大醫療系統的致命傷,較高收入與較低收入的群組相比之下,他們接受到的醫療服務會有相當大的差距。

以筆者的經驗為例,早前因為身體的一點小問題看了數次醫生,分別處方不同的藥物。藥房處理處方藥時,會明碼實價標明每種藥物的收費,當中包括藥物價錢以及配藥費(Dispensing Fee)。如果購買 3 種藥物,就會收取 3 次 Dispensing Fee。視乎光顧的地點,Dispensing Fee 可以由 5 至 10 加元不等,甚至更貴。所以即使是輕病,若醫生開了 2 種藥物,未計藥物價錢,單是 Dispensing Fee 已經要 20 加元。如果不是學生保險會承擔 80% 的藥物開支,相信筆者買藥後可能要捱數天麵包。官方的調查亦反映,收入愈低,就愈少人有私人藥物保險;年紀愈大也愈少。低收入家庭在食物和藥物之間,不少人就會選擇買少點藥,或者不按時服藥,不難想像這容易墮入惡性循環:身體差,工作能力下降,收入下降,然後缺錢買藥,健康無法改善。加拿大看病後要付的藥費太「重皮」,對窮人是非常大的負擔。

最近加拿大政府希望建立 Pharmacare,作為現行 Medicare 的延伸,建立更完善的保健制度。安大略省又擴大藥劑師的權限,病人可以免費得到藥劑師診治 13 個常見疾病及讓藥劑師開出相關處方藥物,涵蓋由扭傷、經痛,到結膜炎、尿道炎等。加拿大的醫療「艱難大」,不過正一步步找出解決方案。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