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 A-Level 放榜,成績大「通縮」?

A+A-
圖片來源:Peter Nicholls/Getty Images

上星期四(8 月 17 日),2023 年英國 A-Level 高考放榜,近年移民潮下愈來愈多港人報讀海外升學課程,相信有些香港學生和家長都十分關注英國情況。這一年的 A-Level 不單沒有放水「派 grade」,拿 A 和 A* 的平均比例更由 2022 年的 35.9% 降至今年 26.5%,跌幅接近 10%。諾定咸特倫特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Chris Rolph 便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解釋今年的「成績通縮」現象。

成績的通脹與通縮

今屆 A-Level 高考,英格蘭地區學生的成績普遍較 2022 年的低。除了上述提到 A 和 A* 級的學生比例大複幅下降,去年有 88.2% 學生達到 C 級或以上,今年亦大減至 75.4%。今年成績比例大幅調整,並非因為學生水平下降,而是英國政府希望逆轉疫情期間「成績通脹」(grade inflation)的結果。2019 年 A 與 A* 等級的平均比例是 25.2%,拿 C 級或以上成績的比例也是 75.5%,兩項數字正好與今年相若。

簡單來說,「成績通脹」意味著將學生成績超出他們應得水平。2020 和 2021 年的應考生,因為疫情問題不用參與 A-Level 考試,改為根據教師評估獲得成績,最終成績遠高於前幾年,很可能較他們參加常規考試的預期水平高。當然,要在疫情期間準確判斷每個學生的水平十分困難,尤其他們連課堂學習都受到極大干擾。另一方面,「成績通縮」(grade deflation)則似乎令學生得不到應得分數,無疑也並不理想。

評分是怎樣來的?為何會浮動?

現時,全球主要有兩種評分方式:標準參照(criterion-referenced)和常模參照(norm-referenced)。水平參照意味著學生會根據學術能力獲得分數,不受其他考生表現影響,例如在考試拿到 20 分中的 18 分便獲得 A 級。另一方面,常模參照在香港俗稱「拉 curve」,評分會比較考生成績來分配分數,前 10% 的人可獲 A 級,接下來的 20% 可獲得 B 級,如此類推。A-level 和 GCSE 的評分方法介於兩者之間。

例如,考試委員會和主考官會知道一位地理 B 級的學生,大致能理解甚麼特定概念,此為考試中的水平參考部分。然後委員會會評估全英格蘭地區的結果再進行調整,作為常模參照的部分。英國通常會完成大部分評分工作才確定成績分界線,而課程深淺、學生整體表現、考試委員會的指示,以及主考官既有的科目知識,都可能影響成績分界線浮動。今年,英國官方考試機構 Ofqual 便以 2019 年的數字作為預定標準。

疫情過後終於可以恢復正常考試,政府亦希望 Ofqual 可以把成績調整到疫前水平。去年機構已把成績調整到 2019 至 2021 年的中間點,今年更是回到 2019 年的水平,威爾斯和北愛爾蘭也正逐漸將成績恢復到疫情前水平。Ofqual 表示,他們已實施額外「保護措施」,即使學生表現稍微下降,也會調整成績分界線,彌補疫情期間所缺失的課堂準備。不過把成績重調至 2019 年水平,肯定會讓許多學生失望,因為前兩年「派 Grade」的情況,已大大調高了學生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