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阿秒有多快?淺談「阿秒光脈衝」的價值

A+A-
202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別是克勞斯(左)、呂利耶(中)和阿戈斯蒂尼(右)。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三名物理學家共享,分別是法國的呂利耶(Anne L’Huillier)、美國的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和匈牙利的克勞斯(Ferenc Krausz),肯定他們透過實驗「阿秒光脈衝」(Attosecond Pulses),為研究電子移動帶來嶄新工具。究竟「阿秒」是甚麼概念?如此無比短促的光脈衝,如何讓人類眼睛得以窺見亞原子的世界?

「阿」(Atto)是科學計算系統的一種前綴,用來表示 10⁻¹⁸,也就是在小數點後連續 17 個「0」,所以 1 阿秒就等於 0.000000000000000001 秒。美國科普網「量子雜誌」(Quanta Magazine)解釋,在人類掌握阿秒光脈衝之前,1980 年代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化學家齊韋爾(Ahmed Zewail)成功產生「飛秒光脈衝」(Femtosecond Pulses),讓激光以 10⁻¹⁵ 秒速閃爍,被譽為當時「全球最快相機」,為科學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可深入探索分子內部原子間化學反應,齊韋爾也藉此獲得了 1999 年諾貝爾化學獎

不過,飛秒光脈衝有其極限,無法讓人看到比原子更小的亞原子,特別是超高速運動的電子。美國奧斯汀學院化學系副教授 Aaron W. Harrison 撰文解釋,原子和分子中電子的重新排列,向來是物理學和化學研究的重要現象,因此科學家花費大量精力探討電子如何移動,但電子卻高速得叫人類難以掌握。想要實時追蹤電子,科學家需要比電子重新排列速度更快的光脈衝,飛秒光脈衝卻無法達標。

為免說法太抽象,Harrison 打了個比喻:想像你有一台曝光時間 1 秒的相機,有雀鳥朝向相機高速飛翔,你拍下的照片只會見模糊影像,甚至看不清楚移動中的就是雀鳥。假如你換了一台曝光時間 1 毫秒的相機,雀鳥飛翔的形態便會在照片中無所遁形。這就是為何科學家需要更高速的光脈衝,以捕捉超高速的電子運動,但有一段時間,科學界普遍認為飛秒光脈衝這台「全球最快相機」已經無可超越。

來自 2000 年代初的科研突破

事實上,早在 1987 年,法國物理學家呂利耶及其研究團隊已經意外發現,某些氣體受到光的照射時,原子會被激發,重新釋放比原始激光振盪更快的光,稱為「泛波」(Overtones)效應,屬於非線性的光學現象。到 1990 年代初,團隊已掌握「泛波」不同強度,例如以慢速振盪的紅外線激光擊中原子雲,原子會放出快速振盪的「極紫外線」光束。這些發現使團隊得以利用疊加方式,形成極短的脈衝,其峰值可達到阿秒範圍。

按此研究基礎,美國的阿戈斯蒂尼在 2001 年發明「Rabbit」技術,全名是「透過雙光子躍遷干涉重建阿秒跳動」,能產生一連串僅 250 阿秒的激光脈衝;匈牙利的克勞斯以不同方法,同年實驗產生僅 650 阿秒的激光脈衝;2003 年的研究達到高峰,呂利耶團隊創造出僅 170 阿秒的激光脈衝。三人的研究最終合力衝破飛秒的極限,

時至今日,阿秒光脈衝為科學界破解了甚麼難題?Harrison 指出,對「化學鍵」(Chemical Bond)斷裂的觀察就是其一。化學鍵斷裂是自然界的基本過程,其中原子間共享的電子可能會被重新分配,過程中先前共用的電子會經歷極高速變化,阿秒光脈衝正好讓研究人員可以實時追蹤「化學鍵」的斷裂過程。

自 2000 年代初,呂利耶、阿戈斯蒂尼和克勞斯實現阿秒光脈衝,該領域便高速發展,透過對原子和分子更短時間的捕捉,阿秒光譜學(Attosecond Spectroscopy)幫助研究人員破解單分子中的電子動態,例如電子電荷如何遷移、原子間的「化學鍵」如何斷裂等。

在廣闊的科學範疇上,阿秒技術也用於研究電子在水中動態,以及在固態半導體中的電子傳遞。隨著研究者繼續提升產生阿秒光脈衝的能力,人類有望對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有更深入理解。

「噤默夫人」罪案調查工作坊

誠徵模擬罪案調查員!

1998 到 2005 年之間,墨西哥城發生了很多宗針對老年婦女的謀殺案。多名老婦在家中遭勒斃,當地警方卻沒有辦法破案,成為史上的罕見連環案。警方不但錯失多個逮捕良機,更一直向著錯的方向前進,如果是你,你會跟墨西哥警方一樣,重複犯錯嗎?

歌歌@犯罪鳥歌及法醫人類學家 Winsome,誠邀你來一同擔當「噤默夫人」案件的模擬調查員。

內容包括:
🔎 重整每位死者的遇害經過
🔎 剖析犯罪現場資訊
🔎 認識犯罪心理學對於此案件的重要性
🔎 模擬法證、法醫分析及推論

詳情:
日期:10 月 7 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 3 時至 6 時
地點:牛頭角區(成功報名會再告知地點)
費用:$380/人
報名:https://bit.ly/3Zg52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