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華情緒下,中國企業如何拓展歐美市場?

A+A-
中國快時裝品牌 SHEIN 與電子支付公司 Klarna 在紐約舉辦聯乘活動,吸引大批人輪候進場。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品牌正於美國大受追捧,社交媒體抖音(TikTok)、電商平台天母(Temu)、影片剪輯軟件 CapCut,通通成為當地 iPhone 用戶下載量數一數二的應用程式,快時裝品牌 SHEIN 的排名甚至高於亞馬遜,並正計劃在紐約上市。但西方對華猜疑日深、中美關係愈趨緊張,這些企業如何在不受歡迎的國度拓展業務?「經濟學人」日前整理出它們的三大方針。

中國公司約在 2000 年代中期在外國市場嶄露頭角,當時華為在西方銷售電信設備及手提電話。數據公司 Refinitiv 亦指,家電製造商海爾等中國企業在 2011 至 2021 年間,收購價值近 900 億美元的外國零售及消費品牌,對象大多來自西方國家。但如今華為已被美府封殺;去年中資對外收購只花 4 億;聯想(Lenovo)僅佔美國個人電腦市場 15%;曾為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商的小米更始終無法進佔美國。

但據「經濟學人」分析,天母及抖音等數百間中國公司,目前皆採取類似的全新策略,在歐美及日本大展拳腳。它們的特色之一是「隱藏身份」,除了鮮少在官網提及哪國起家,美甲片品牌 BettyCora 和立體打印機 Snapmakers 等品牌更和 SHEIN 一樣,僅以洋名行走江湖。有年青企業家坦言,80 年代的粗製濫造令外國人對「中國製造」存在偏見,很多公司為免被認定在賣劣貨,往往盡可能避免提及中國。

它們的另一特色,是透過官方網站及應用程式,直接向顧客出售產品。這些中國公司得以獲取消費趨勢數據,從而迅速應對需求變化,或預測變化以提前部署。SHEIN 便是藉著「按需生產」方式,令其全美銷售額在 2020 至 2022 年間增加兩倍至 200 億美元以上,其應用程式甚至每月吸引 3,000 萬美國用戶。數百中國品牌正於美國試行這種模式,其中銷售女裝的 HalaraNewchic 每月分別約有 150 萬至 170 萬人用其程式。

天母等中國品牌仰賴官網及應用程式向美國顧客直銷貨品,這些網站及程式往往毫無中國色彩,甚至難以找出來自哪國。 圖片來源:Lam Yik/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善用技術和供應鏈以減少在美資產,則為中國企業的第三特色,除了面向顧客的網站和應用程式,其他都可免則免。SHEIN 多數商品皆從中國直送美國買家;天母在美既無工廠也無倉庫;露營裝備品牌 Naturehike 在中國以外沒僱用任何員工;車載電池生産商寧德時代(CATL)選擇把專利授權予美國車廠而非在美建廠。根據研究機構 36 氪,西方若是收緊規範,輕資產營運有助削減成本,以及降低資產擱淺的風險。

分析指出,僅憑中國出口數據難以衡量策略有多成功,但至少在某些領域,中國品牌正搶佔西方市場。Anker 正是全美最大手機充電器供應商之一,2021 年全球銷售額有一半來自北美,中國則佔不足 4%。部分智能電器製造商亦晉身全球頂級賣家,像掃地機械人品牌 Roborock 在 2021 年海外銷售額多達 5 億美元,佔其總收入 58%,美國正是其主要市場。EcoFlow 等中國企業更有望主導美國家用移動電源的銷售。

不過,仿冒或劣質商品仍有可能令投資研發的中國公司聲譽受損。亞馬遜曾在 2021 年以懷疑就商品發表虛假評論為由,禁止銷售 600 個中國品牌的產品。中美關係惡化更令企業家憂慮,正於美國國會推動的禁抖音法案被視為第一槍。「經濟學人」分析,兩國很有可能愈走愈遠,屆時美國政客或會對其他中國應用程式「開刀」。對於收集消費習慣數據的公司而言,它們的技術優勢將變成地緣政治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