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人離世,少不免傷痛,而哀悼療傷的方式人人不同,泰國人就喜歡為家人製作書籍,並在喪禮中派發予親朋戚友。根據死者生前喜好或職業,喪禮紀念冊的形式和內容各有千秋:送別珠寶商人的紀念冊中,或會包含寶石鑑定小知識;以街頭小食指南悼念標準吃貨,亦非罕見。有趣的是,無論逝者喜愛入廚與否,近年,家傳小菜食譜就成為必備內容。
喪禮紀念冊的傳統,據聞因一個皇室悲劇而起:1880 年,時任泰皇拉瑪五世的首任妻子和小公主在乘船回宮殿時遇上船難。礙於當年觸碰皇室乃違法之舉,沒有人膽敢以下犯上,最後已懷孕的母親和女兒遇溺死亡。皇室悲從中來,決定製作 1 萬本紀念冊,裡面除了逝者生平,亦印有佛陀教誨及哲學思想。這種潮流就在上流階級間傳開,更普及成泰國人喪葬儀式一部分。讀讀佛家思想雖好,但若告別冊都千篇一律,自然令人興趣缺缺。到了 1904 年,拉瑪五世終於忍不住,開腔鼓勵人們在喪禮紀念冊中加入有趣的內容,例如泰國寓言故事之類。
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為何是食譜?Very Thai 作者之一、泰國專家 Phil Cornwel-Smith 認為,這跟泰國人愛面子的性格脫不了關係。喪禮紀念冊除了是一種悼念方式,亦是一種炫耀渠道。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男子逝世後,可以寫下他的功績與頭銜;那名媛夫人死後,又如何彰顯面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展示她們如何把家庭事務料理得頭頭是道、又或家族的日常生活比他人優越 —— 獨門菜式因而成為值得炫耀的驕傲。泰菜名廚 Bo Songvisava 亦認同,在無故出版食譜被視為怪異舉動的從前,以葬禮紀念冊傳承廚藝,是對過世女性的一種尊重。
可是,泰國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樂於分享家傳秘方。多年以來,泰式美味都是家族成員間口耳相傳的秘密,絕不外流。這個現象到了 1908 年才被改寫:當地首本食譜「天才女廚師」(แม่ครัวหัวป่าก์)面世,首次公開出版入廚秘訣。雖然,由於定價頗高,該食譜並不算成功,卻成為泰國飲食文化的基石之一,亦被視為國家變得「文明」的象徵。一本食譜能得到如此地位,實在要感謝在喪禮紀念冊上轉載此書的家庭:擔心自己的秘方被抄襲、卻又希望紀念冊看來得體,於是把他人出版的食譜轉印,蒙混過關,而盜印又意外令其得以流傳。
後來,透過葬禮紀念冊分享食譜漸趨平常,這些堆積如山的本子成為揭示當地飲食文化流變的一扇窗。比方說,泰國人本來喜歡用新鮮香料做咖喱,後來以乾香料炮製的馬沙文咖喱俘虜了當地人的味蕾 —— 多虧為死者著書的傳統,史學家才得知這是由顯赫的汶納家族(Bunnag family)引入的波斯菜。一些看來古怪的菜式亦被記錄下來,例如用中式蛋麵混合橄欖油,再在上面放芝士碎,就是不中不西的泰式拌麵。靠喪禮食譜傳承的不同菜式與門派,造就了像 Nahm、Paste、Bo.lan 等獨當一面的米芝蓮泰菜餐廳,持續塑造當地飲食文化。
雖然時代已經不同,葬禮食譜的風潮並未減退,熱愛泰菜的學者與廚師都有自己的收藏。這種風俗甚至傳到泰國境外:英國美食作家 Alan Davidson 就仿效泰國人,在生前編寫了一本 47 頁的食譜,著家眷在自己的葬禮中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