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後 Facebook 生態

A+A-
圖片來源:Asanka Ratnayake/Getty Images

Facebook 換了個名字叫 Meta,冠了個貌似新潮的概念 Metaverse,期望還可以再戰十年。然而客戶與市場是最誠實的,在錄得活躍用戶量下跌的同時,股價亦隨即跳樓。這彷彿告訴我們,Facebook 很可能是下一個 Yahoo,被網絡潮流淘汰的一代巨人。

在談 Facebook 會不會被淘汰之前,我們首先要面對一個事實,就是 Facebook 的活躍使用者本身就是一群正在被時代淘汰的人。今天的年青世代根本不用 Facebook 這個老古董,而且是早就沒有在用。你以為移民到 Twitter 很潮,但網絡時代的巨輪早就轉了好幾次。由 Instagram 到 Snapchat 再跨到 TikTok,在超過 10 分鐘已經算是長篇錄像的年代,已經沒有人再想打字,那怕是僅僅 280 個字母。

於是有人認為 Facebook 的死去不代表另一個 Facebook 的崛起,只說明將來的網絡生態要去中心,更要去文字。大家要習慣只有限時動態的世界中,每個社群在不同的媒體平台上演各自各精彩。

這種意見只看見最前沿的網絡生態與技術,卻忽略了媒體世界的社會性。能否做到去中心,其實是關乎人類本身多於技術上的問題。網絡能夠去中心,但使用者無法去中心。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本能地追求交流和認同。在虛無的世界中為了取暖,升起的火堆自然就成為新的中心。

觀看電視的體驗曾經建立了一整個世代的身份認同 —— 戴安娜王妃葬禮之於英國人,皇太子婚禮之於日本人,「歡樂今宵」之於香港人。電視廣播落後於時代後,網絡也沒有真正意義上把人類在共同體驗中解放。正如媒體研究學者 Nick Couldry 指出,無論是透過甚麼形式的媒體經驗,人類始終會相信「界在中心」(Mediated Center)的現實存在。因為中心的存在可產生價值真確的幻覺,為文化認同提供安心的憑據。

尋找價值中心是社交的目的之一,方法可以不斷變化,但目的不會變改。一個平台的消失只代表生態結構的轉型,但不會令中心變成歷史。回想網絡世界的黎明期,討論區與博客從電視、收音機和報紙等大眾媒體手上解放了觀眾,短暫地去中心化了一會,然後是內容農場與網紅的冒起,重新聚集了遊盪的網民。所以不管今天的網絡如何排斥文字、排斥固態的內容,但仍然需要直播主提供一個焦點,讓大家互相確認對方的存在。

網絡叢林的鼓聲響不絕,一個部族衰亡,始終會有另一個部族接管領土。所謂去中心化,只是下一個再中心化的前奏而已。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