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危機:聖誕禮物能否如期送上?

A+A-
12 月 4 日,每年一度的洛杉磯港節日活動,標誌著假日季節的開始。 圖片來源:Mario Tama/Getty Images

聖誕節是全球各個基督宗教紀念耶穌基督降生的日子,但發展至今已不只關乎宗教,亦是人們普天同慶、歡度年尾的時刻。對於資本家而言,聖誕節更是每年一度的大商機,零售商會推出各式各樣限時優惠,鼓勵民眾消費送禮。不過今年疫情陰霾籠罩聖誕,全球供應鏈面臨危機,連訂購的聖誕禮物可否如期送到,都成問題。

澳洲國立大學公共行政教授 Christopher Findlay 就在學術平台「東亞論壇」撰文,分析這場供應鏈危機。在疫情初期,全球貨運活動已經受到嚴重阻礙,有工人停工,有地方實施嚴格關口措施,運輸公司無法及時收回貨櫃,令運送延期,也令國際貨運價格暴漲。今年情況更加失控,自東亞寄美國,每貨櫃價格由 2021 年初的 2,000 美元,急升至 2 萬美元。大型貨船在美國港口對開排隊等候,訂單積壓,造成連鎖反應。人們又擔心將來缺貨,一次過下訂更多東西,令問題更嚴重。

本來空運是其中一個可行選擇。可是,由於不少空運公司會以客機搭單運送貨品,疫情和政府抗疫措施令很多航班中斷,故至今未能回復 2019 年時的水平。空運價格亦在今年 9 月 20 日再創新高,根據彭博社數字,由香港運貨到北美,每公斤足足要 10.5 美元;而在 2020 年 1 月時每公斤只需要 3.3 美元。除了海空交通受影響,貨櫃運輸亦面對各種問題,訂單增加、燃油短缺,同樣令英國澳洲愛爾蘭等地的貨運成本大幅上漲。

這次疫情,無疑揭示出全球貨物供應鏈脆弱的一面,Findlay 就勾勒出業界和學界討論的應對方案。第一個是長遠把供應鏈近岸化(nearshoring)。過去很多企業會在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設廠,降低勞工和原材料成本,以牟取最大利潤。中美貿易戰開打後,美國已經有企業把生產鏈搬回北美。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就指出,疫情也令一些歐盟國家的大品牌,把生產鏈由亞洲轉移到西巴爾幹地區,最新例子有意大利服裝品牌班尼頓(Benetton)。

另外,也有討論聚焦於整個營商模式的革命。即使貨運業界早已開始電子化,但現時有些公司依然要數以百計的電郵,才能落成一張訂單交運。愈來愈多機構正應用區塊鏈技術,嘗試大幅精簡文書程序,同時以電子方式整合空運系統,縮短預訂時間。一些大機構如亞馬遜就透過數據分析,進行航運模擬,幫助管理運船。兩大速遞運輸龍頭 DHL 和 FedEx 也努力進行數碼改革,例如建立「數碼對映」(digital twin),實時追蹤、調控貨運去向。

最後的解決方向,是基建升級。在美國澳洲,港口改革都登上了政策議程,人們討論如何可充分使用整個港口的運載量。惟 Findlay 提醒,這不單單是改善訊號和程序的問題,還涉及整套交通規劃,例如如何由港口和機場接駁到市內的公路系統。這些都是公共資產,需要政府作結構性改革,同時鼓勵國際合作,解決跨國貨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