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烏克蘭有甚麼做錯了,那就是錯估了日本,也錯估了東亞的政局。烏克蘭用看德國的標準來期待日本,卻踩中了從來沒有脫離戰後體制的日本的尾巴。
戰後
|共22篇|
Moyashi:未完的虛構時代
見田可能也想不到,一直到人生的結束,也看不到「虛構」的結束。從剛過去的奧運會,再到 2025 年的大阪世博,「虛構時代」說不定還可再戰十年。
【陶與戲】黑澤明經典系列:天國與地獄
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作品,不少被奉為電影教材,1963 年上映的「天國與地獄」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戰後貧富對立的日本,男主角要作出人性的抉擇,甚至去到深層次的反馬克思和人道主義精神⋯⋯ 「陶與戲」系列第一集,陶傑及林宇兩位主持將會跟大家深入了解黑澤明鏡頭下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香港戰後第一波移民潮:1948 年英國國籍法
根據統計處在 9 月份提供的數字,香港年中人口數字僅約 739 萬,比去年同期減少 1.2%,即 9 萬多人,顯示一場浩大的移民潮或已展開。香港自 1841 年開埠以來經歷過無數劫難,當中亦出現過不止一次移民潮。其中在 40 年代末,香港剛經歷日本侵略,社會百廢待興,同時又準備經濟轉型,農民難以維生,此時適逢英國修改國籍法,不少港人於是離鄉別井謀求生計。
Moyashi:當日本還未沉沒
「日本沉沒」是 1973 年出版的小說,但有關的故事構思早就成形,甚至早及小松左京的求學時期。
價格危機的產物:錯誤的食物金字塔
過去人們若要保持健康,就會倚賴學校和健康檢查服務常提及的「食物金字塔」—— 每天膳食以穀類為主,多吃蔬果,進食適量肉、魚、蛋和奶,減少油鹽糖。但到今時今日,人們的健康意識愈來愈強,也了解到更多營養學知識,例如碳水化合物、脂肪也分很多種,不能像食物金字塔般一概而論。而其實這種「錯誤」的營養指南,乃源於 1970 年代的價格危機。
社會價值崩解,如何使戰後德國怪力亂神?
德國戰敗後,納粹主義成為禁忌,兩德分別改信共產和資本主義民主,遭逢意識形態劇變,究竟德國人如何自處?田納西大學歷史學教授布萊克新書 A Demon-Haunted Land 指出,舊價值一夜崩解,原來令不少德國人懷疑人生,繼而轉向中世紀傳統尋求精神救贖 —— 民間盛行各種末日預言,多人報稱目擊聖母或耶穌顯靈,有人透過魔法治病被捧為救世主,法庭處理過多宗涉及巫術的指控,成為德國文化史一段有趣插曲。
Moyashi:當戰爭的體驗成為記憶
吉田事件成為了 1990 年代日本歷史修正主義的引爆點之一,也成為右翼團體否定戰爭罪行的其中一項證明。記憶與證言由「歷史的證明」變成「說法的展示」,歷史說法面對自我統一性的問題,記憶傳承也產生了龜裂。
收受美國資金建造的香港村落:美經援村
如今我們都知道,收受外國資金是犯法行為,但半個世紀以前,香港確曾接受美國巨額善款,在大埔、長洲、馬灣等多處興建村落,部分取名「美經援村」(CARE Village),鄉事委員會亦曾在建村計劃擔當要角。究竟來自美加的善款,何以落到新界鄉間和偏遠離島?背後如何反映美國在冷戰時期的部署?
打破組織慣性、帶領豐田度過危機的兩大人物
每個公司在成立幾十年後,幾乎都會發生組織慣性,習慣用固定的模式做事。對於已傳承到第二、三代甚至歷史更悠久的公司,組織慣性更普遍,主要是後代不喜歡改變成功創始人的戰術與戰略。但不管是豐田英二或是石田退三,他們都在任內打破了組織慣性,開創新的戰術與策略。
鄭立:甜甜小公主與從廢墟中重建的艱苦戰後日本
當現實的人貧窮得只能穿過期軍服時,裡面的人就穿華麗的衣服;當他們連擋雨的地方也沒有時,角色們住進堅固的城堡;當大家只能吃僅有的粗食、三餐不繼時,他就以甜品為人物命名。
在日朝鮮人,後悔投奔北韓
如果只是想像,社會主義天堂可能十分美好,但現實未必如是。韓戰後,面對北韓的回歸宣傳,亦有在日朝鮮人為之神往。日本出生的脫北者李泰慶,就向「紐約時報」講述 1960 年,其母如何錯信宣傳,自願舉家從日本來到北韓,最終抱憾終生的經歷。
鄭立:舊電視版蝙蝠俠 —— 惡俗的品味背後,可能是艱苦的人生
對於生於憂患的世代來說,你不用再跟他們說虛擬的角色有多慘,因為他們自己比虛擬的悲慘更慘。他們反而會想要滑稽的蝙蝠俠,為人生帶來一點輕鬆。有時,惡俗的品味背後代表的,是一代人艱苦的人生。
Moyashi:海底軍艦 —— 炸掉帝國主義
這部電影某程度是現代日本的自述,「打倒企圖侵略地球的穆帝國」其實是「軍官打倒舊日本皇軍的自己」的心理表述,同時也是日本國家企圖超越舊日本帝國,成為「世界一分子」的願景。
Moyashi:戰後 75 年(下)
日本的「永續敗戰體制」或者所謂的「戰後民主體制」,是靠周邊國家地區和沖繩的犧牲所換取的,「戰敗」這個事實就是如此被隱藏起來。
Moyashi:戰後 75 年(上)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結束,但「戰爭」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完結。戰後 75 年的東亞裡,「戰後」還沒有完結,新的戰爭似乎又即將開打。
鄭立:大惡司 —— 政治正確丟出街的法西斯遊戲
混黑道混到成功後,還要浮上枱面當白道,自然是參與社運,進而參選,打壓對手,到處賄選,選到當政治花瓶也不夠,要直接攻入政府奪取政權,最後直接挑戰佔領軍,攻入軍營搗亂、搶掠強姦。父權法西斯極度狂放,政治正確?完全不存在。
從彈震到創傷後壓力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倖存士兵終於可以放下步槍,離開戰壕。不過,一些退役軍人的身體雖未受摧殘,行為卻顯得異常。他們的症狀類似以前認為與女性相關的歇斯底里(Hysteria),常出現失憶症狀,又或身體麻痺癱瘓、無法與人溝通。事實上,這些士兵都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PTSD)」,但當時醫學界將病名定為「炮彈震撼症(Shell-Shock)」。由於對症的理解不全面,獲得「彈震症」的士兵多得不到合適治理。
香港,曾是西方兒童眼中的夢幻之都?
在半個世紀前,不少西方戰後兒童都對香港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一切全因為捷克裔畫家 Miroslav Šašek。他曾經旅居世界各地多年,憑藉細膩文化觀察畫出 18 冊兒童繪本,暢銷英美等西方國家。其中,This is Hong Kong 描繪 1960 年代初的香港風貌,是他創作生涯得意之作。在電視還未普及、海外旅行仍然奢侈的年代,這些繪本為兒童打開一扇又一扇窗,令他們對世界有過無限憧憬。
戰後流行:電影院
日本戰後十年的娛樂不算多元化,基本上都是收音機、書本雜誌,而影像娛樂則以電影揭開序幕。由戰後至 50 年代末約十年間,電影院數目爆炸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