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是英國生活消費最高的城市,加上近年通脹嚴重,出外消費有時會超出預算,但帶家人出外還是有不少免費活動。倫敦的公園是我的首選,公園多而大,而且草地可以任坐任走,最適合一家大小和有寵物的朋友。
移居
|共36篇|
在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
我認為英國有種精神叫戇豆,英國人很清楚明白日常生活充滿荒謬滑稽的事情,亦不介意把這些瘡疤狠狠割開,然後極盡辛辣地公諸人前。可是,英國人會不會大刀闊斧地改變?又並不必然,因為這種讓人死不去的不便,也可以是一種令人安樂過活的秩序。
我認識的兩個香港 20 後的在英生活
想起他們昔日的孩子氣,轉眼間,已離鄉別井,照顧自己的大小事,不禁有點感觸。20 出頭沒有太多的顧慮和包袱,可以嘗試更多的新事物。他們渴望分享心中的掙扎,而我也樂意當這個樹洞。
為自由,為未來:俄羅斯孕婦的南美分娩潮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受到西方社會制裁以至孤立。低下階層仍在國內為經濟不景而苦,有能力者則已紛紛外遊「避戰」,像對這場戰爭保持中立的泰國,自去年秋季吸引大批俄國旅客。與此同時,數以百計孕婦遠赴阿根廷,卻非為了一己享受,而是替子女尋求多一本護照,以及多一份自由。
在英國度過亂中有序的第二年
倫敦的文化多元,也令我感受到身份政治之複雜,到真正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共存,就體現權力關係如何在身體和生活環境之中游動。身份建構大抵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我也不急於在離開香港的第 2 年就要找到答案,反而有一絲絲期待這種亂中有序的狀態,會把我塑造成一個怎樣的人。
移居英國後,隨時區改變的運動習慣
移居英國後,其中一個最大的改變是體育習慣。在香港,可以在家工作的話,基本上每天早上都會打開 NBA League Pass,一邊看球,一邊煮早餐;有時候 ViuTV 會有直播,可以聽到張丕德和翁金驊的旁述,感覺就更加親切。而且美國分東西岸時間,我可以看完東岸賽事就緊接西岸。我通常工作到傍晚,就會換上戰衣,到樓下打籃球,然後沖涼、吃晚飯,一日復一日。
搶人才的 DNA:該如何評估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
在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強調香港要「搶企業」、「搶人才」,其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又指,香港有美貌有智慧,具吸引人才的 DNA。究竟政府會推出甚麼實際措施「搶人才」,該些措施又會如何實踐,市民只能拭目以待。不過,近年學界就進行過一些研究,分析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talent attractness)。
短住倫敦社會房屋的第一身觀察
社會房屋是建築學院設計課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但焦點往往流於建築物本身,而缺乏建成之後真實狀況(post-occupancy)的關注。若然我們設計之前,先在社會房屋住上數星期,也許我們會對如何設計合理的社會房屋,會有更多深入的考量。
逆流南下:旅居墨西哥城的美國數碼牧民
遙距辦公的流行,造就了大量數碼牧民,以電腦工作,以四海為家。其中部分人從美國南下,旅居於墨西哥同名首都,白天在咖啡廳和公園敲鍵盤,晚上於餐廳及酒吧享受人生。他們為墨西哥城帶來更多的收入,還有更高的房租和更吵的環境。受疫情打擊的經濟有了生機,惟從中獲益的本地人僅限少數。
2019 年後的移民潮,香港共同體的尺度重構
近年,講到「尺度重構」,其中一個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大灣區」規劃,提及如何把香港在內的城市,模擬和塑造成一個新的經濟、文化、政治單位。可是 2019 年後,中港因疫情通關無期時,香港人以自己的雙腳投票,自行來一次「尺度重構」,當經驗擴大,就不會回頭。香港未必是世界級的城市,但香港人會是世界級的共同體。
紳士大哥:牛油戰爭擊中英國新移民內心軟肋
早陣子的「牛油戰爭」原本只是親中媒體藉故炒作,以 1 公斤裝牛油混淆視聽,誤導英國物價高得離譜。如此無水準的報道,立即就被揭穿當中謬誤,但此也觸動了一眾移英港人的神經,紛紛羅列在外地生活開銷低廉的證據,並隨之順道炫耀英國生活的美好。如此一來,又演變成移英派和留港派的爭論,雙方各有主張、據理力爭,但這種爭拗的背後,最大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茶里:台灣人總說,我們台灣很小
每一次只要在台灣人面前提及「台灣真的很大欸」,他們的反應一定是瞪大雙眼,回你一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說」,屢試不爽。
Moyashi:在家工作,不如搬去滑雪場
當 2 年前疫情開始之際,筆者曾經跟日本的朋友開玩笑,說到鄉下避疫的民眾可以重構日本的人口分佈,為東京一極集中的城鄉差距問題帶來希望。豈料一語成讖,真的出現了從市中心向地方城市移出的人群。雖然數量並沒有大到可以稱為「人潮」,但的確打破了東京的集中定律。
紳士大哥:移民不想融入新環境是否荒謬可笑?
我曾經也有感覺不解,為甚麼去到一個新的地方還要圍爐自封?然而思前想後我就明白了,最簡單一句話,就是這批近日移民英國的人,根本就不想離開香港。
茶里:在台灣很平常,在香港卻很罕見的事
其他地方的人都說,子女長大後就會各散東西,在香港卻反其道而行,子女跟父母同住一輩子是常態。但這是因為香港的子女特別孝順、特別顧家嗎?倒也不是,歸根究底,都是出於一個「窮」字。
茶里:港仔搬來台灣後的日常娛樂
先不說騎車到哪裡玩,光是「騎車」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娛樂。第一次感受到騎車那速度感後我就上了癮,然後專挑一些路又大又直的地方極速狂飆(利申:都是在法定的車速之下),那種迎風奔馳的舒爽感覺讓人一掃悶氣。就這樣偶爾騎到山上看風景、閒時騎到海邊看夕陽,真的是人生一大享受。
茶里:適合邊緣人居住的台灣
小時候以為自己對私人空間的需求不大,覺得每天外出交際、到處人擠人、跟家人同住到中年是人生常態。直至長大後認識多了其他國家的人,才發現不是我不需要私人空間,而是香港根本不允許人有私人空間。
移居體驗團:讓都市人認清鄉郊生活
近年不少日本人厭倦繁囂,不惜辭工搬家,從大都會遷到小城鎮。隨著遙距工作在疫下普及,「歸園田居」變得更加吸引。但鑑於曾有部分個案承認,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太大而後悔,一些地方政府遂舉辦「移居體驗團」,帶有意搬來的家庭看清當地好的壞的,消除一切「美麗的誤會」。
2021 年,我隻身前往英國去
不過 2021 年,我還是隻身離開香港前往英國去。一來收到英國大學的博士取錄,二來我清楚明白到,在香港已難以有所謂的發展空間。
茶里:香港人都怎麼認識台灣?
據說台灣的鄉土劇常有誇張、不合理的情節,每次台灣人看見後都會擷取下來放在 YouTube 上恥笑,從而爆紅。記得有一陣子,網絡四處都充斥著男主角被貨車撞飛的「麥可」梗、一位大叔會在生氣時把橘子捏爆的「恰恰」梗,或是大媽受傷送院後紗布被包在頭髮上的「頭髮骨折」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