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只要在台灣人面前提及「台灣真的很大欸」,他們的反應一定是瞪大雙眼,回你一句「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說」,屢試不爽。
對於從香港移居過來生活的我來說,台灣其實真的很大。
光是在同一個島內,南部、北部的文化居然會有差異,這點就讓我驚訝不已。
在南部高雄生活的我,一直以為已經了解不少台灣的文化。但因為在北部的生活時間太少,跟北部的朋友聊天時,總發現彼此之間有不少的資訊落差,才察覺我眼中所看到的台灣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例如說在網絡盛傳的「南北糉子製作方法」、「北部人說的約吃飯只是客套」、「特有的高雄式左轉」等,當然網絡上開玩笑的成分比較多,但也看得出南北確實有不少的文化差異,才會引伸出這些話題。
好奇的我,便在社交平台上向網友們詢問,在他們眼中的南北文化到底有甚麼差異,反應如我所預料的熱烈。
以下是我整理出 3 項最多網友提及,同時是我自己也體會過的差異,各位參考看看就好。
1. 北部生活節奏較快,南部生活較悠閒
這點絕對是真的。
每一次我到台北出差時,在台北車站走個 2 分鐘,就已經充滿了熟悉的感覺 —— 這裡的人走路時,根本是用香港人的步速。
很多人曾問我,為甚麼不住在台北?北部生活不是更像香港嗎?
是的,北部物價高、節奏快、人多空間小,百貨公司也比較齊全,但因為台灣的北部太像香港了,生活壓迫感較高,能選擇的話,我還是喜歡生活在環境較廣闊的南部。
當然,北部的便利性確實比南部高很多,因此我偶爾也會到北部逛街,消費一下,滿足購物慾。但長期居住的話,還是不了。
2. 北部的食物都沒南部好吃
這點其實我有所保留。
網上的人常常開玩笑說,北部的東西都沒味道、調味沒南部好,雖然我也認同南部有不少美食,但北部一些獨有的食物我認為是南部及不上的。
像是港式料理的話,我認為北部就比較優秀。也許是在疫情前,北部是大多旅客首選的旅遊地點,因此它們的外國料理做得相對地好,像是炒蛋多士的炒蛋嫩滑好吃、脆皮燒鴨酥脆可口,半肥瘦叉燒的肥肉讓人回味無窮。
至於南部的話,也不能說很差,不過口味就偏甜,沒有正宗港式的味道。也許是南部人本來就喜甜,所以才會作出這樣的調整吧。
但北部的食物好吃歸好吃,價錢較貴也是真的……
3. 北部人都習慣坐車或走路,南部人光是 2 分鐘的路也要騎車
看到很多這樣的回覆,我笑了。
因為我也是這樣的。
曾經的我也覺得機車不是必需品,走路 20 分鐘去買便當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南部生活久了,被它毒辣的陽光親切地關照數年後,就開始養成了「沒有機車就不行」的體質,去附近的菜市場買食材要騎車、去 2 個街口外的公園散心要騎車,甚至開始變成去隔壁巷子買飲料也要騎車。
這其實不能怪我們,畢竟南部真的太熱了。北部的高樓大廈較多,能被太陽直接照射的機會相對較少。但在南部,連一條完整的行人路都難找。因此每次出門時,為了各種意義上的生命安全,最後還是選擇以機車代步。
其實,也有讀者提及到,由於以前的交通不便,南北來回要花費最少 8 個小時以上,才導致南北文化差異較大。現在的交通發達,大家已經可以一天來回南北好幾趟,因此南北已經沒有明顯的文化差異了。
話雖如此,但我仍然覺得,生活在同一個小島上的人會有些微不同的文化差異,是一件有趣可愛的事。
有機會的話,我也去其他縣市生活一下,由自己親身感受是否有文化差異好了。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