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才的 DNA:該如何評估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

A+A-
圖片來源:Paul Yeu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在本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特首李家超強調香港要「搶企業」、「搶人才」,其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又指,香港有美貌有智慧,具吸引人才的 DNA。究竟政府會推出甚麼實際措施「搶人才」,該些措施又會如何實踐,市民只能拭目以待。不過,近年學界就進行過一些研究,分析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talent attractness)。

2019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發表工作報告,尋找衡量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力指標。報告把人才劃分為三類:高學歷專才、企業家和大學生,然後再列舉出以下七大複合因素(composite variables),隨著不同人才群組會不同的構成指標:

  1. 機會質素(Quality of opportunities);
  2. 收入與稅項;
  3. 未來前景;
  4. 家人生活環境;
  5. 技術環境(skills environment);
  6. 包容性(inclusiveness);以及,
  7. 生活質素。

首先是機會質素,高學歷專才會關注外地人才的就業數據,包括失業率、合約性質;企業家則會著眼當地貿易的開放程度,是否容易開設企業;要吸引大學生,當地擁有多少世界頭 500 大學府是關鍵之一。至於收入與稅項指標就更加直接,高學歷專才可能會受個人入息稅率、物價指數和收入水平影響;企業家的考慮因素亦很相近,只是稅項換成企業稅,同時會考慮員工工資水平,因為會影響利潤;大學生就會看學費水平、獎學金等。

至於未來前景方面,高學歷專才和企業家的側重點很類似,都是入籍的容易程度,OECD 會計算 2050 年該地區的扶養比,以反映勞動人口壓力;而大學生還會考慮畢業後可以居留的年期。至於家庭環境,無論是高學歷專才、企業家,抑或大學生,伴侶能否居留、能否工作、子女入籍要求、當地學校水平皆重要。另外是技術環境,高學歷專才和企業家會看當地的科研投資佔經濟比重、英語水平等等,大學生還會受政府對大專院校的投資力度所影響。

接著是一個地方的包容性。三個專才群組都可能共同受到當地對移民的態度,還有性別平等的程度所影響,另外他們會受考慮所屬群組的外來人口比例。至於最後的生活質素,經合組織的研究團隊選用了美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為計算標準,該指數包含多達 24 個因素,例如預期壽命、生活滿意度、住戶房間比例、租金指數、工作時數、休憩時數、謀殺率、空氣污染指數、選舉投票率等等。

根據問卷數字,OECD 研究團隊把上述因素按照不同人才群眾,排列出以下次序:

  • 高學歷專才最關心家庭環境、生活質素和收入水平,而技術環境則最不看重。
  • 企業家最關心機會質素、生活質素和家庭環境,同樣比較不關注技術環境。
  • 大學生則最重視技術環境、收入與稅項以及機會質素,生活質素和包容性相對次要。

依照各個因素的比重,OECD 團隊量化出一套人才吸引指數(Indicators of Talent Attractiveness)。對於高學歷專才來講,在眾多 OECD 成員國中,澳洲、瑞典和瑞士最為吸引,以 1 分為滿分,三個國家都超過 0.6 分。至於企業家們,排名頭三位的國家分別是加拿大、紐西蘭和瑞士。而對大學生來說,瑞士、挪威和德國位列前三。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各個專才群組,前三位的國家會有所變化,但最後三名的國家皆為希臘、墨西哥和土耳其,顯示這些國家在各個層面仍需改善。

不過,該調查只針對經合組織成員國(主要是西方已發展國家),例如金磚五國就不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