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共24篇|

主子的咕嚕聲,到底怎樣發出?

貓是怎樣發出低頻的「咕嚕聲」(purrs)?科學家曾提出不少假設,但大多未經測試。人們熟悉的 3 種貓叫聲:喵叫、尖叫和咕嚕,前兩者的發聲原理與人類相若,但後者始終難以確定。近日,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於「當代生物學」期刊發表論文,罕有地透過實驗揭示了貓發出咕嚕聲的過程。

史前聲學:巨石陣有靚聲效果?

關於史前時代的巨石陣,有理論認為石陣乃用作墓地、治療場所,又或出於石陣外環縫隙與夏至和冬至陽光光線完美對齊,所以是天文曆表。不過考古學家始終都未能確定是誰建立巨石陣、真正用途是甚麼。索爾福德大學聲學研究負責人 Trevor Cox 教授十年前也開始研究巨石陣,他鑽研的是其聲學特性 —— 作為巨大的迴聲室,石陣圈內發出的聲音會被擴大,同時隔開外面的噪音。

機器學習,解構聲音識別的生物學

「幾乎每個人也會在生命中的某個階段失去部分聽力,不論是受老化或噪音影響。故了解聲音識別的生物學和尋找改善方法,尤為重要。」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就開發機器學習模型,運用算法模擬獼猴和豚鼠等社交動物的大腦,了解牠們如何識別溝通時的各類聲音。

去看海,身心更健康

人類自進化以來,至 2007 年多數人口才聚居於城市。人與自然的互動減少,對身心健康俱有影響。研究指出,僅是觀賞自然環境已有助改善唾液皮質醇水平、血壓和血流量;而多接觸環境中的微生物,可以提升免疫力。近年,專家更發現湖泊和河流等藍色空間,或比綠色空間更有益,於是結合海洋活動與治療,向全人類提倡「藍色健康」。

無聲購物:日本商舖引入「靜音時間」

明亮的燈光,輕快的歌曲。這些旨在吸引大眾消費的營銷策略,偏令自閉症患者或高敏感人士深感煎熬。在歐美澳紐等地,已有不少商戶增設「靜音時間」,於特定時段調低背景音樂及照明亮度,即使對此過敏也可安心光顧。如今在「奉客如神」的日本,連鎖店以至消閒設施也開始仿傚。

海龜原來會發聲?

甚少生物學家會像 Camila Ferrara 那樣,專門研究龜的聲音,因為幾乎沒人聽過龜發聲。但 Ferrara 修讀博士學位時,讀到全球首位描述海龜聲音的紐西蘭研究員 Jacqueline C Giles 一篇論文,得悉至少一種龜會發出聲音,遂決定深入亞馬遜河,由具社交性的巨型南美河龜展開研究,並於最近的「自然-通訊」期刊發表論文,證實至少 50 種龜、一些被視為靜音的冷血物種,確實會發聲。

【保育之難】留住建築,還要留住城市的聲音

談到城市保育,我們習慣把焦點放在有形的建築上,卻經常忽略迴盪在城市中的各種聲音,無論是單車鈴聲、地盤的打樁聲、小販的叫賣聲,同樣記載著庶民生活的豐富細節。近年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藝術家及保育人士,都盡最後努力記錄瀕臨消失的城市聲音,其中也有香港藝術家的身影。

噪音雷達,還市民清夢

噪音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受關注,而且不少大城市居民在感受過封城期間的寧靜後,難再忍受來自道路噪音,尤其是電單車刻意發出的隆隆巨響。法國當局就在 7 個城市安裝「噪音雷達」作試驗,檢測及拍下發出過大噪音的車輛,希望藉此訂立一個噪音污染限制,並對超過限制的駕駛者處以罰款。

地下世界,土壤生物聲學

人自土壤種出糧食,但似乎對地下世界的居民 —— 細小如細菌、真菌,到彈尾蟲、蟎、蜈蚣、蚯蚓,再到住在地道穴中的鼴鼠、老鼠、兔子 —— 究竟在做甚麼並不甚瞭解。科學知識雜誌 Knowable Magazine 報道,隨著新研究領域土壤生物聲學(soil bioacoustics)出現,有生物學家正在捕捉來自地下生物的聲音,憑聲音揭開地下世界的神秘面紗。

重現巴黎聖母院的聲音

教堂穹頂環繞的回音、孩子在教堂外大道附近玩耍、商人在遠處討價還價、馬蹄在 18 世紀的鵝卵石上咔嗒作響…… 「聲景考古學家」Mylène Pardoën,目前正蒐集聲音資料,以重現巴黎聖母院大教堂自 13 世紀開始建造到 2019 年火災間,建築內外曾出現過的聲音歷史。這次計劃更會作為大教堂修復工作的建材選擇參考。

聲音的哲學:在文字和圖像以外理解世界

近年紙媒式微,年輕讀者也愈來愈不願看網上長文,KOL 短片等網絡影像成為重要的資訊媒介。另一方面,電台同樣沒落多時,但有趣地,音訊平台近年有復辟的勢頭,最受人關注的例子有 Podcast 播客,讓人走路和運動期間都可以增長知識。羅傑威廉士大學哲學教授 Christina Rawl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分享如何可以聲音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