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進化以來,至 2007 年多數人口才聚居於城市。人與自然的互動減少,對身心健康俱有影響。研究指出,僅是觀賞自然環境已有助改善唾液皮質醇水平、血壓和血流量;而多接觸環境中的微生物,可以提升免疫力。近年,專家更發現湖泊和河流等藍色空間,或比綠色空間更有益,於是結合海洋活動與治療,向全人類提倡「藍色健康」。
聲音
|共17篇|
無聲購物:日本商舖引入「靜音時間」
明亮的燈光,輕快的歌曲。這些旨在吸引大眾消費的營銷策略,偏令自閉症患者或高敏感人士深感煎熬。在歐美澳紐等地,已有不少商戶增設「靜音時間」,於特定時段調低背景音樂及照明亮度,即使對此過敏也可安心光顧。如今在「奉客如神」的日本,連鎖店以至消閒設施也開始仿傚。
海龜原來會發聲?
甚少生物學家會像 Camila Ferrara 那樣,專門研究龜的聲音,因為幾乎沒人聽過龜發聲。但 Ferrara 修讀博士學位時,讀到全球首位描述海龜聲音的紐西蘭研究員 Jacqueline C Giles 一篇論文,得悉至少一種龜會發出聲音,遂決定深入亞馬遜河,由具社交性的巨型南美河龜展開研究,並於最近的「自然-通訊」期刊發表論文,證實至少 50 種龜、一些被視為靜音的冷血物種,確實會發聲。
【保育之難】留住建築,還要留住城市的聲音
談到城市保育,我們習慣把焦點放在有形的建築上,卻經常忽略迴盪在城市中的各種聲音,無論是單車鈴聲、地盤的打樁聲、小販的叫賣聲,同樣記載著庶民生活的豐富細節。近年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藝術家及保育人士,都盡最後努力記錄瀕臨消失的城市聲音,其中也有香港藝術家的身影。
豬叫的意義
形容人「劏豬咁叫」,是比喻一個人發出豬被宰時的叫聲。這時候豬的吼叫,自然可推斷為驚恐,那在飼養場中發出不同聲音的牲畜,又在表達甚麼感受?歐盟贊助的動物福利研究項目 SoundWel ,正幫助農民理解豬的感受。
噪音雷達,還市民清夢
噪音帶來的健康問題日益受關注,而且不少大城市居民在感受過封城期間的寧靜後,難再忍受來自道路噪音,尤其是電單車刻意發出的隆隆巨響。法國當局就在 7 個城市安裝「噪音雷達」作試驗,檢測及拍下發出過大噪音的車輛,希望藉此訂立一個噪音污染限制,並對超過限制的駕駛者處以罰款。
地下世界,土壤生物聲學
人自土壤種出糧食,但似乎對地下世界的居民 —— 細小如細菌、真菌,到彈尾蟲、蟎、蜈蚣、蚯蚓,再到住在地道穴中的鼴鼠、老鼠、兔子 —— 究竟在做甚麼並不甚瞭解。科學知識雜誌 Knowable Magazine 報道,隨著新研究領域土壤生物聲學(soil bioacoustics)出現,有生物學家正在捕捉來自地下生物的聲音,憑聲音揭開地下世界的神秘面紗。
林靖風:王菀之「會唱歌的畫布」 —— 亮起了來的燈泡
「亮起來」與「亮起了」的燈泡之間的分別,在於前者存在著過程,而後者只展示了一個結果。王菀之以蠟燭點燃了燈泡裡的鎢絲,它在分秒間亮起了來。
重現巴黎聖母院的聲音
教堂穹頂環繞的回音、孩子在教堂外大道附近玩耍、商人在遠處討價還價、馬蹄在 18 世紀的鵝卵石上咔嗒作響…… 「聲景考古學家」Mylène Pardoën,目前正蒐集聲音資料,以重現巴黎聖母院大教堂自 13 世紀開始建造到 2019 年火災間,建築內外曾出現過的聲音歷史。這次計劃更會作為大教堂修復工作的建材選擇參考。
李衍蒨:屍體彈起及說話?
萬聖節快將到來,縱使今年未必如以往一樣有形形色色的鬼屋,但各種屍體或鬼魂彈來彈去的畫面依然很立體!放眼現實,屍體又真的會這樣驚嚇嗎?
Deepfake:AI 偽造歌聲的問題
樂迷會惋惜歌手離世,感嘆再也無法傾聽其歌聲與新作。去年,人們終於聽到已故名歌星法蘭 · 仙納杜拉(Frank Sinatra),演繹 Hot Tub Christmas 一曲…… 消息違反常理?因為一切只是由 AI 深度偽造(deepfake)。但巨星永留存背後,有沒有其他道德和版權問題?
聲音的哲學:在文字和圖像以外理解世界
近年紙媒式微,年輕讀者也愈來愈不願看網上長文,KOL 短片等網絡影像成為重要的資訊媒介。另一方面,電台同樣沒落多時,但有趣地,音訊平台近年有復辟的勢頭,最受人關注的例子有 Podcast 播客,讓人走路和運動期間都可以增長知識。羅傑威廉士大學哲學教授 Christina Rawls 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分享如何可以聲音認識世界。
林喜兒:驚嚇通話 —— 只有聲與圖的劇集
「驚嚇通話」回歸基本的說故事方式,卻是破格之作。為甚麼不是 podcast 而是電視劇集?出色的劇本,配合聲效和線條圖像設計,猶如在漆黑的環境戴上耳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ASMR,從聲音到音樂的大流行
低聲耳語、輕掃頭髮、指甲輕敲物件,絲絲入耳的聲音,令部分人雖然聽得發麻,卻感到愉悅而放鬆,欲罷不能。ASMR 在 10 年前誕生時,仍只是一門偽科學,但其後有研究證實,ASMR 確有令人放鬆及紓緩情緒的作用,近年更開始進入流行音樂界。為多份英國報章撰寫流行文化評論文章的 Ed Power 認為,這種柔軟、詭異、耳語般聲音,正主導從民謠到嘻哈音樂的發展,並將繼續擴大其在音樂的影響力。
【*CUPodcast】引發「高潮」的聲音:ASMR 竟是偽科學?
十年前,ASMR 一詞在網絡世界首度出現;十年過去,ASMR 的風潮已經席捲全球,人們紛紛上載耳語、吃飯、摩擦膠袋、擺弄化妝掃具等產生「奇怪」聲音的短片,愛好者則從中獲得無以名狀的快感,風氣之盛甚至引來眾多企業以 ASMR 作營銷手段。有趣的是,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發性知覺高潮反應)看似專業名詞,其實並非臨床用語,而是一名愛好 ASMR 的「打工仔」為了普及而創。
環境聲會影響心情?
細心聆聽,就會發現不論室內外,都存在獨特的環境聲。踏入一個空間那刻,情緒也會受環境所牽動,例如在書店感到平靜、在辦公室感到昏昏欲睡等。英國廣播公司(BBC)就刊文,解釋環境聲如何影響情緒,我們又能否反利用環境聲,讓心情放鬆?
人聲,連猛獸都驚?
人類可算是世上最恐怖的生物。人們說話的聲音有時不僅滋擾同類,更會嚇壞山獅等猛獸,令野外獵食者減少活動,最終令整個生態系統失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