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

|共127篇|

借錢都要比貼士?失控的美國小費文化

小費源自英國,不過現今談得上「小費國家」的卻是美國。當地人日常生活離不開「畀貼士」,早前就有一名女侍應在 Twitter 批評一群歐洲遊客,消費 700 美元卻只給 70 美元小費。美國標準小費並非如歐洲般「加一」,事件純屬文化差異之過。不過近年就連美國人,也開始不滿本國的小費文化。

日本蛋供應不穩,餐廳菜式愈見減少

烏克蘭戰爭持續,雞飼料及燃料費增加,全球雞蛋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加上禽流感肆虐各地,更令雞蛋供應出現不穩。從去年 10 月尾開始,日本爆發歷來最大規模高病原性禽流感,至本年 2 月 20 日已發生 76 宗感染案例,當局撲殺超過 1,300 萬隻蛋雞,相當於總數的 1 成。在無蛋不歡的日本,大部份食店亦因為雞蛋短缺,而要減少菜式選擇。

禁止即棄食品包裝,真的更環保?

法國今年起實施新法,禁止快餐及休閒用餐場所為堂食客人提供即棄包裝及餐具。結果,麥當勞為薯條新推出的鮮紅色橡膠容器極受歡迎,有顧客甚至視之為「紀念品」帶回家,使食店頭痛不已。而且重用容器必須再洗及烘乾,令人懷疑是否真的比即棄包裝更環保。

不用「走塑」,法國只要重用餐具

香港政府近年推動「走塑」,提早在 2023 年第 4 季起禁止食肆提供即棄塑膠餐具,不少連鎖餐飲集團開始作部署。在歐洲,法國餐飲業界更快一步,即將禁止堂食用即棄餐具,連鎖快餐店必須提供可重用塑膠杯碟。不過要額外添置新餐具和食物容器,將大大增加食肆營運成本。

呂嘉俊:是時候為分子料理翻帳

提起分子料理,大家心裡會覺得尷尬,這課題還需要討論嗎?經過時間考驗,分子料理在飲食界,早成為過氣代名詞。今天沒太多餐廳會標榜自己製作分子料理,識趣的,甚至跟它畫清界線,分子料理好像成為污名,距離我愈遠愈好,但全權否定它之前,不如了解一下,這套料理系統,到底有沒有影響我們的餐飲世界。

呂嘉俊:誰看中香港老店的價值?

近 10 年我們常遇到相同情況 —— 老店宣佈結業,市民惋惜,繼而蜂擁排隊光顧,拍照留念,令店家不勝負荷,累壞了,最後在忙碌中落閘,眾人依依不捨,哀香港已死,竟然連一個老招牌都留不住…… 當傷逝未完,忽然傳來消息,有資金注入老店,未來將會在其他地區重新開幕。

呂嘉俊:臭豆腐會絕跡街頭,卻又可成為餐廳上菜

香港街頭還可找到各種小食,咖喱魚蛋、生菜魚肉碗仔翅、雞蛋仔夾餅、五香牛雜⋯⋯ 惟獨臭豆腐幾乎絕跡。賣其他街頭小食的,可從木頭車檔轉入店舖,繼續大賣,但臭豆腐由於真的夠臭,不時遭人投訴,政府嚴加執法,臭豆腐檔自此愈來愈少。香港要夠香,自然容不下這一陣臭味。

香港的世界餐桌史:港式飲茶文化如何在日本落地生根

8 月 9 日,香港知名百年老店「蓮香樓」宣佈結業,令人唏噓不已。而在 6 月,亞洲的另一角落 —— 橫濱,不少港人熟悉的「聘珍樓」亦悄然凋落。提到飲食全球化,大家會想到美式快餐、意式披薩,其實港式酒樓亦衝出世界,構成不少外國人眼中的香港印象。香港中文大學的日本研究專家吳偉明教授曾發表研究,講述香港飲茶文化如何在日本落地生根。

【Soul Monday】意大利母親越洋獻技,給遊子們煮家常菜

Peppe Corsaro 離開意大利多年,在英國建立其飲食事業,卻總是想念母親的廚藝。他相信其他遊子皆有同感,而此思鄉之情可靠食物彌補。Corsaro 由此想到,輪流邀請不同的意國媽媽及祖母,到倫敦煮出各個地區的家鄉菜。這個別開生面的概念,不只推廣飲食文化,還讓老太太們增廣見聞。

移居菲律賓後的珍寶海鮮舫,究竟有甚麼遭遇?

5 月 31 日,香港仔飲食集團宣佈,旗下的珍寶海鮮舫將於 6 月移離香港。珍寶海鮮舫一直是香港南區重要地標之一,有不少電影於當地取景,連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都曾經是坐上賓。不過,前年 3 月,海鮮舫已因疫情結束營業,曾經傳出會捐贈予海洋公園,但最終未能成事。其實早在 2000 年,珍寶集團之一的海角皇宮就已經被賣往菲律賓,最終還是再次結業收場,生銹船身現閒置於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