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件傳頌抗爭歷史:美國的示威襟章檔案計劃

A+A-
2007 年,美國一個反戰示威上的襟章。 圖片來源:Brendan Smialowski/Getty Images

在過去,人們要紀錄抗爭歷史,讓後人知道社會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主要依靠文字和影像,而且傾向傳遞一套宏大敘述,例如辛亥革命的成因、經過和影響。不過,西方學界經過多年討論和反思後,容納了更多不同歷史研究方向,例如會了解抗爭者的日常大小事。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就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檔案計劃,收集示威者身上配戴的襟章。

上世紀 60 至 70 年代,歐美發達民主國家都處於學生運動的火紅時代。在 1962 年,美國學運團體發表「休倫港宣言」(Port Huron Statement),高呼種族平權、反對冷戰的核武軍備競賽等等。到了 1968 年,全美學生抗爭、民間反越戰運動以及各國左翼思潮互相呼應,把整場示威浪潮推向巔峰,史稱「六八學運」(Protest of 1968)。康涅狄格大學當然也被捲入其中,教職員和學生舉行多場集會,抗議校方與軍備生產商如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等的聯繫。

那時候,學生示威者很喜歡配戴抗爭主題的襟章,向大眾展示訴求。不過如同標語牌、貼紙、T 恤、小誌刊物等集會工具一樣,示威者通常很快會將之棄置。當時,康涅狄格大學的圖書管理員和檔案師,認為那些襟章很有歷史價值,於是開始收藏。他們的決定在那個時候十分前衛,館藏團隊收集襟章後,將之分類編錄(cataloging),保存過程要小心翼翼,因為那些襟章可能曾沾上其他物質(如衣物),所用物料(如鐵、膠)又會受到自然侵蝕。

康涅狄格大學其中一項館藏。 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後來,康涅狄格大學的職員一直搜羅不同年代的抗爭襟章,到今日已經收集了上千粒襟章,當中約 400 藏品已經數碼化。館藏的歷史橫跨近 100 年,最舊的可以追溯到 1920 年代的美國工人運動。現時該批庫藏由大學檔案師 Graham Stinnett 打理,他同時管理大學的「人權與另類出版館藏」(Human Rights and Alternative Press Collections)。他形容團隊們很認真看待這批收藏品,就如對待書籍一樣小心謹慎。

美國愈來愈多團體也意識到這些日常物件的重要性,並加以保存,甚至連知名的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都加入收藏大軍。康涅狄格大學館藏品中,有些已經完成歷史任務,例如反越戰、反冷戰運動。不過,有部分口號到今天依然適用,例如反種族主義、環境保育,以及反對貧窮不均,還是很多美國人心目中的訴求。

那些襟章,除了側寫一段段浩瀚的抗爭史,排版和象徵手法的演變亦反映了美學變遷,吸引一些設計史學家慕名而至。

Stinnett 向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表示,自己亦一直有關注今天的社會運動。他說:「這裡總是會有推動變革的運動,而我們學校的人就會啪開扣針(push that needle),戴上襟章,展示他們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