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穩定油價的殺著?

A+A-
圖片來源:Brandon Bell/Getty Images

俄烏戰爭爆發前,歐盟 45% 的天然氣進口、25% 的原油進口都來自俄羅斯。戰爭爆發後,俄國遭受史上最大規模制裁,總統普京威脅要求「敵對國家」以盧布購買俄羅斯能源,引發全球能源危機。為此,3 月 31 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會釋出每日 100 萬桶、總計超過 1.8 億桶的戰略石油儲備,規模前所未有。華盛頓大學地緣政治學家 Scott Montgomery 就從歷史角度,撰文分析背後含義。

3 月初,美國已經釋出 3,000 萬桶石油儲備,再加上這次的 1.8 億桶,相等於美國現時所有戰略石油儲備的 3 分之 1。而每日 100 萬桶的規模,也相當於全球需求的 1%。在 3 月初,自由陣營多國宣佈制裁俄羅斯,布蘭特原油(Brent Crude)每桶價格一度急升至 139 美元,按年升幅高達 70%,是 14 年以來的新高。後來,中國上海封城,原油需求大跌,油價一度稍降。到拜登公佈將釋出戰略石油儲備當日,原油隨即回跌超過 5%,至 105.5 美元。

Montgomery 指出,戰略石油儲備制度源於 1975 年的「能源政策管理法」(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1973 年,以色列與中東多國爆發贖罪日戰爭,而美國支持前者。阿拉伯產油國為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宣佈禁運石油,暫停出口到多個西方國家,結果全球油價由以往不到 3 美元,推上接近 12 美元,整場石油危機持續接近一年。及後,美國和日本等 15 個發達國家組成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其中一個倡議就是建立緊急石油儲備,以應對未來類似的危機。

「能源政策管理法」本來規定要維持 10 億桶原油和煉油產品儲備,惟此目標不曾達成,現時儲備上限設在 7.14 億桶。直到 3 月 25 日,美國的石油儲備高達 5.68 億桶,主要存放於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 4 個地下設施,並接駁了區域輸油管道。「能源政策管理法」列明,石油儲備的目的是要預防「嚴重的供應阻礙」(severe supply interruptions)。隨著時間過去,美國國會陸續放寬使用儲備的準則,例如容許在本地供應受干擾(如極端天氣)時釋出儲備。

在今年 3 月之前,美國歷來只釋出過 2.8 億桶原油儲備,當中 5,000 萬桶是 2021 年 11 月之後。過去,美國只 3 度緊急釋放儲備,第一次是 1991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令全球石油供應大跌,那次美國緊急推出了 3,400 萬桶原油。第二次是 2005 年,颶風麗塔和卡特里娜襲擊美國,破壞佔本地生產大約 25% 的墨西哥灣石油供應,當時動用了 3,000 萬桶儲備。第三次是 2011 年,中東多國捲入阿拉伯之春,當中包括石油大國利比亞,這次美國釋出 6,000 萬桶儲備。

Montgomery 認為,拜登高調動用石油儲備,無疑有政治考量,不過他認同此舉確實可以大大紓緩油價震盪。他認為長遠而言,各國還是要從需求著眼,思考如何減低碳排放,而非倚賴石油儲備來調整油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