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武漢肺炎爆發,令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再惡化,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社會保障的問題。全民基本收入,會否是保經濟護民生的靈丹妙藥?
社會福利
|共59篇|
武漢肺炎引發的全球貧窮浪潮
防疫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包括經濟學。武漢肺炎令很多社交活動停頓,為各行各業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包括航運、旅遊和娛樂產業,有些政府削減福利,令貧者愈貧;很多人失去工作,加入貧窮人口之列。英國「金融時報」的專題報道就指出,2020 年將錄得 1990 年代以來,首次全球貧窮人口增長。
【Soul Chill】共享廚房 疫境開飯
近半年疫情爆發,香港失業率破 15 年新高,不少基層「冇工返、慳住食」。荃灣就有社企食物工場「共廚家作」,專請飲食業的失業工友,為基層製作餸包。自 4 月起,他們與不同組織合作,推行持續 2 年的「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每星期提供營養餸包予經濟困難戶。
陶傑:大踏步向左轉
美國大選雖還有 5 個月才投票,但形勢之混亂,實為戰後美國現代史上罕見。
【Soul Monday】巴西「社會媽媽」助新手母親育兒
巴西東北部鄉鎮 Sobral 的嬰兒死亡率曾屬全國之冠。以 2011 年為例,當地每 1,000 名新生兒之中,就有 56 名夭折。但亦是從那一年開始,地方政府推出一項破天荒的健康計劃,以最低工資聘請婦女成為「社會媽媽」(mãe social),協助基層的新手母親育兒,成功令幼兒死亡個案大減逾半。
跌出社會外的性工作者,如何捱過武肺時期?
社交隔離政策下,社交場所只能關門抗疫,當中包括脫衣舞廳及妓寨。但性工作者仍得繼續生活,若要營業,就要冒染病和罰款的風險;拒客人於門外,則要為生計發愁。無論是在先進國度還是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生活同樣困難重重。
泰人自殺成風:他們沒感染 COVID,COVID 卻迫死他們
單親媽媽沒錢買奶粉而上吊身亡;的士司機無法支付車租而輕生;中年男子失去工作而跳河自盡,女兒亦隨他而去…… 上述都是同日發生在泰國的自殺個案。在武漢肺炎爆發下,走上絕路的並不只他們。一批學者上周六發表報告,揭露令人痛心的殘酷現象:泰人沒感染 COVID,COVID 卻把他們迫死。
疫情打擊經濟,「基本災難收入」是否可取之法?
武漢肺炎危害人類健康,同時打擊全球經濟。南韓成為中國以外的重災區,確診感染個案逾 5,600 宗,而在這段幾乎全民「閉關」的日子,中小企業、自僱人士及散工格外難過。一名南韓企業家就呼籲政府,向每名國民發放 50 萬韓元(約 3,300 港元),作為「基本災難收入」。此舉是否妙想天開?
要杜絕痴漢,先治療性成癮?
女性專用車廂應否保留?這個問題最近成為日本上班族的爭議。外國學者批評此舉只是默認痴漢的存在,應從問題的根本著手。的而且確,不少性犯罪者確診性成癮。一些患者及其家人亦憂慮,自己或是伴侶、兒子隨著病情惡化,終會走上歧途,希望能夠及早接受治療。不過,社會對性的禁忌,令他們難以開口,舉步為艱。
美國城市的德政:免費坐巴士
美國麻省僅有 8 萬人的勞倫斯市(Lawrence),有 3 條與眾不同的巴士路線,它們途經市內最貧窮的社區,讓市民免費乘坐。這個斥資 22.5 萬美元的計劃自 2019 年 9 月起試行兩年,有助紓困之餘,也能改善當地「巴士多、乘客少」的問題。
露宿者為患,安置才是最划算?
聖誕前夕,港府以加強公園清潔為名,出動防暴警察驅趕露宿者,這種「眼不見為淨」的橫蠻做法,備受社工批評。同樣是面對無家可歸人士,芬蘭政府採取截然不同的行動 —— 主動為流浪漢提供庇護。因為當局明白,對此問題放任不顧、任由他們自生自滅,非但毫不人道,「手尾」更是長。
沒有 BBC,他們的「世界末日」到了?
20 多年前,港產片「家有喜事」中,李香琴因不能看電視而失控大叫:「世界末日喇。」時至今日,情況仍然持續,電視依然是老人的良伴,但英國年過 75 歲人士明年將不能再免費收看電視節目,對足不出戶的老人來說,這堪比世界末日。
印度寡婦之城
相傳印度教神祇黑天(Krishna),童年曾於今印度北方邦城鎮沃林達文(Vrindavan)生活。沃林達文即為聖城,亦有「寡婦之城」之稱 —— 成千上萬的的寡婦失去丈夫後遭受虐待歧視,無處容身下只能流逐到沃林達文棲身。印度政府近年終於推出政策,為市內流離失所的寡婦提供庇護。
為何日本大學生排長龍借錢?
6 月下旬的東京,在鄰近多間大專院校的高田馬場車站旁,20 歲左右的青年魚貫進入一棟 6 層大廈,外面掛有「學生貸款專門店 想要幫您一把」的搶眼招牌。位於 3 樓的店舖被擠得水洩不通,有男性職員表示:「這一兩年,客人數目飆升。」何以學生們要排長龍借錢?「每日新聞」探討箇中因由。
「打散工」的進化
美國皮尤調查中心曾有研究顯示,在美國的兼職員工中,有 64% 的人安於現狀,而全職僱員中也有 20% 的人,亦即約 2,600 萬名僱員寧願選擇兼職。全美各地,工時不定的多層次傳銷廣告鋪天蓋地,到處是超低薪的「在家工作」職位,可見許多人都希望能找到配合自己生活時間表的兼職工作。
大學教育,應否免費?
不少國家均有免費教育政策,但擴展至大學則相對較少。在美國,再次競逐民主黨總統提名的桑德斯,提倡公立大學免學費,卻遭同黨參選人、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 Pete Buttigieg 反對。即使是民主黨內,亦就應否對窮人提供更慷慨的經濟援助,產生分歧。
智利退休金改革何去何從?
強積金管理費高昂,但回報率低,甚至錄得虧損,未能保障港人的退休生活。港府正計劃建立「積金易」平台,降低強積金的行政費用。智利的退休金制度與香港相似,當地政府正在推行改革,希望解決退休金管理不善、存款不足等問題。至今成效如何?
免費教育,刺激生育?
5 月 10 日,日本參議院通過有關幼兒保育及大學教育「免費化」的法案,在今年 10 月開始逐步實施。有關法案預計每年需要 7,764 億日元的預算,由同期實施的消費稅增稅收入填補。
福利主義的詛咒:北歐並不例外
政府分發各種福利的同時,也奪走了個體的責任心,因此醞釀了一種不成熟,不負責,依賴他人的個人主義。福利主義創造了一群心理上和道德上的兒童。
人口不斷老化,如可保持養老金的可持續性?
戰後嬰兒潮一代步入暮年、平均預期壽命增長,使得人口老化成為全球趨勢。面對新挑戰,調整退休政策亦無可厚非。但要令退休保障政策得以延續,只削減福利開支是否可行?公共衛生學者 Michael K. Gusmano 和 Kieke G. H. Okma,去年 10 月於學術期刊 Hastings Center Report 共同撰文,認為並不能藉增加長者及家庭的財務負擔,或大幅削減公共福利,以維持養老金制度的可負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