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包括經濟學。武漢肺炎令很多社交活動停頓,為各行各業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包括航運、旅遊和娛樂產業,又有政府削減福利,令貧者愈貧;很多人失去工作,加入貧窮人口之列。英國「金融時報」的專題報道就指出,2020 年將錄得 1990 年代以來,首次全球貧窮人口增長。
根據美國政府的資料,1963 年,美國統計學家奧珊斯基(Mollie Orshansky)提出了貧窮門檻(Poverty threshold),她按照美國政府的經濟糧食計劃,推算出一個三人家庭究竟要有多少收入,才可以買到營養充足的食物。到 1990 年,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應用貧窮門檻的概念,首次發佈國際貧窮線(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當時的指標是每天 1.25 美元。
世界銀行會定期檢討貧窮線的水平,現時乃按 2011 年的購買力水平,定於每天 1.90 美元。不過,貧窮線只能夠反映極端貧窮,人們若生活在貧窮線之下,基本上就沒有乾淨食水,長期飢餓,更遑論得到適切藥物治療,一直被批評相關標準太低,有意見認為至少應該定在一天 7.4 美元。可是,根據世界銀行數字,在 2015 年,全球依然有 7.34 億人活於貧窮線下,即約世界人口的 10%。
放諸過去 200 年的歷史,貧窮人口正在持續減少。按照相等於 2011 年時 1.90 美元的購買力平價,1820 年時,全球有 94.4% 人口活在貧窮線之下,貧窮人口佔全球比例銳減超過 84%。近年,網上銀行的出現,令中低收入國家的人民更容易融資;全球化和城鎮化,令更多人可以靠到高收入地方工作,再匯款給家人脫貧;加上各國積極投放資源於公營醫療和全民醫保,種種因素都令全球貧窮問題得以改善。
可是,根據世界銀行的估算,今年武漢肺炎或會把全球 4,000 萬到 7,100 萬人推進貧窮線之下,令貧窮人口比例增至將近 9%。根據以往,對上一次有貧窮人口增長已經是 1998 年,當時亞洲金融風暴令多國人均 GDP 暴跌。「金融時報」的報道指出,對於一些中低收入國家而言,由於國民人口很年輕,所以武肺死亡率遠低於西方國家,經濟問題才是國民最大的生存威脅。
報道擔心,疫情或會摧毀很多家庭向上游的渠道,當人們墮入極端貧窮,子女可能要輟學,一家人或要被迫變賣家產,例如牲畜,變相失去生產工具。文章舉了一個設例,一名肯雅小孩,身邊很可能沒有人因武肺過身,但他/她就可能要被迫停學,節衣縮食,又因為全球醫療制度崩潰而不能適時接種疫苗,影響小孩的一生。
一直以來,社會安全網主要包括家庭援助、社會保障和個人儲蓄。可是,武漢肺炎衝擊了這數道防線。例如中低收入國家的移民工匯款,去年錄得 5,540 億美元,是 2007 年的兩倍,但今年預計大減 20%。社會保障方面,在 2017 年,全球 3 分 1 至一半的人口,可以得到基本的醫療服務。可是,全球 10 億傷健人士當中,大部分都是極端貧窮人口,下一步是要把醫療服務拓展到他們身上,但這需要大量資源。
個人儲蓄方面,本來預計在 2022 年,非洲會有一半人口,約 4.5 億人有銀行戶口。近年,愈來愈多人每天儲蓄約幾仙美元,以分期供養他們的手機、拖拉機和自身的醫療保險,現時只能寄望這些保險能發揮作用。有專家就認為,要幫助人們捱過這場貧窮浪潮,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派錢。不同過往,銀行體系已更成熟,令派錢變得可行,更重要是受助者最清楚自己需要,能把金錢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