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於印度就業市場提供大量兼職職位。

美國皮尤調查中心曾有研究顯示,在美國的兼職員工中,有 64% 的人安於現狀,而全職僱員中也有 20% 的人,亦即約 2,600 萬名僱員寧願選擇兼職。

全美各地,工時不定的多層次傳銷廣告鋪天蓋地,到處是超低薪的「在家工作」職位,可見許多人都希望能找到配合自己生活時間表的兼職工作。

在爭取僱員權益的潮流中,輿論很少為兼職工作發聲去改善工作環境,新聞專題、智庫報告、電視節目少有討論這個議題,兼職員工一直被視為外圍邊緣的存在。但事實上,很多兼職的白領工作,實際等同全職工作,報酬卻少很多,而且享受不到全職僱員的勞工保障,在職場上受到輕視。

兼職工作更符合經濟效益,最近瑞典和紐西蘭的研究發現,減少工時,反而提高生產力。去年墨爾本一項 6 小時工作實驗顯示,員工減少了開會時間,更集中精神工作,也減少在工作時處理私人事務,因為已經多出了下班時間。

除了提高效率,絕大多數人都想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多一點時間讀書、散步、下廚、陪孩子、做義工、參與社區事務等。此外,還有許多人身體殘障,或者長期患病,以及家庭環境限制,都令他們無法獲得全職工作,兼職工作反而能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投入社會,甚至晉升的機會。

印度很早就有通過兼職工作來解決就業問題的傳統,各大城市內有多個主要的接頭處(labour nakas),便於工程商、判頭、中介到這些地方尋找人手。而使用手機程式接兼職工作,令所謂的「散工經濟(Gig economy)」得以擴張。除了叫車和外賣服務等基層工作,也不乏高級工作,譬如自由工作者的僱用平台 Upwork

評論呼籲,職場平權運動,不應以身份而論,而是應該聚焦於兼職工作是否受到足夠的監管和保障,提高薪酬,包括他們是否能夠因為兼職工作而申請育兒津貼等。如果做得到,職場文化甚至能因此改變:兼職工作的需求量會大增,並受到重視,選擇兼職的人也會愈來愈多。

現在散工已經涵蓋藍領和白領工作,風險投資者 Sajith Pai 估計,過去 5 年來,兼職經濟模式為印度創造約 200 萬個職位,尤其是在就業市場低端,絕大多數都由 6 大公司提供:UberOlaZomatoSwiggyUrbanClapDunzo。雖然這些職位並不創新,但 200 萬人由此賺得較體面的收入。

也許高質素的人才將選擇為不同僱主工作,同時也代表不同的團體機構,就好像藝術家受僱於不同委託人一樣。如果兼職和委託制的工作變得愈來愈普遍,加上散工經濟的蓬勃,也會促成金融業的改變,譬如短期的保險產品,或者借貸產品,針對那些收入以逐筆計算的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