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基本收入可治癒疫情禍患?

A+A-
疫情期間配戴口罩的肯雅馬賽族女性。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武肺疫情令無數基層三餐不繼,有政府因此研究全民派錢的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保障,但相關政策成效素來有爭議。有麻省理工經濟學研究團隊,在肯雅展開基本收入社會實驗,證實受助人在疫情期間較少飢餓、疾病和抑鬱問題,但可能鼓勵受助人冒著風險去投資。

UBI 政策並非新鮮事,美國早在 40 年前便實驗過「負所得稅制」(Negative Income Taxes),有別於正常所得稅制下,個人收入超過特定上限便要繳稅,負所得稅倒過來要求政府向個人收入未達標的人口提供生活補助,是其保障模式之一。近年相關政策再次被拿出來討論,芬蘭、西班牙、肯雅、印度和美國都有各類實驗進行。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應用經濟學副教授 Tavneet Suri 的研究團隊,2017 年起便在肯雅展開長期社會實驗,分別於夏亞郡(Siaya)和博美特郡(Bomet)進行為期 12 年的研究,以 4 組人為研究對象:

  • 第一組,有 5,000 人,未來 12 年每日獲發 0.75 美元(約 5.85 港元)基本收入,足夠應付基本食物、健康和教育需要;
  • 第二組,近 9,000 人,每日可獲發 0.75 美元基本收入,為期只有 2 年;
  • 第三組,近 9,000 人,一筆過獲發 500 美元(約 3,900 港元),相當於第二組 2 年的基本收入總和;以及
  • 第四組,不獲任何基本收入保障的人。

今年初疫情爆發之際,肯雅政府跟隨其他國家步伐,嚴格限制人口流動和聚集,以致全國經濟活動停擺,適逢當時為農業淡季,糧食價格隨供應減少而上漲,使基層生計飽受威脅。參與研究的夏亞郡和博美特郡,確診個案雖然不足 10 數宗,但防疫政策和農業淡季因素,依然為當地社區造成衝擊。

肯雅首都內羅比有市民在疫情期間露宿街頭。 圖片來源:路透社

根據研究團隊在夏季進行的調查,沒有基本收入保障的第四組當中,約有 70% 人口在 30 日內受飢餓問題困擾;相較之下,第一至第三組的基本收入受助人,經歷飢餓的可能性分別少約 7% 至 16%,患病機會同樣下跌 9% 至 14%,抑鬱問題亦較為罕見。

雖然獲取基本收入,有可能變相鼓勵受助人參與社交活動,但調查卻得出相反結果,受助人社交機會反倒輕微減少,疫情期間亦較少前往醫院求診,以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研究人員推斷,受助人可能在過去 2 年有足夠金錢改善健康,如在疫情前定期到診所檢查,或者食用較有營養的食物,以致身體相對健康,減少疫後求診的機會。

然而,2019 年數據亦反映 UBI 的負面影響,有受助人因此進行各類投資,或者經營小生意,變相令受助人財務不穩的問題惡化。當疫情爆發、經濟活動停擺後,他們的投資利潤一下子消失,衝擊家庭財務狀況,反映 UBI 間接鼓勵受助人承受不必要的風險。雖然他確實未能彌補投資損失,但研究報告肯定其社會安全網的功用,防止受助人因生意銳減而三餐不繼,亦可避免生意即時倒閉。

研究認為,即使基本收入有鼓勵人們冒著風險作投資的可能,但仍然達到保障基層生存權利的目的,在疫情來臨之際,可令受助人在糧食安全、身體和精神健康上更有保障。Suri 因此主張,政府可考慮在疫情期間推出基本收入保障,例如定期或者一筆過發放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