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

|共211篇|

課室暗角:韓國教師遭遇的騷擾、羞辱與暴力

韓媒近日廣泛報道,忠清南道一名中學男生在上課期間,躺在面朝黑板講解的女老師身後,以手機從下而上偷拍對方,部分學生還在訕笑,女老師則無視一切,繼續授課。相關影片在網上瘋傳,隨即引起全國嘩然,直指課堂秩序混亂失控、難以相信此事是在韓國發生。但多項調查顯示,學生侵犯教權或妨礙教學的事件持續增加,令教師身心受到威脅甚至傷害。

茶里:香港及台灣的神奇校規

我們都知道,校規的重點根本不在於內容,而是學校要透過校規來訓練學生的服從性,以便日後有一群「溫馴乖巧」的齒輪可用。所以像是「髮圈只能用某幾款顏色」、「襪子不能穿黑色」等規矩,雖然仔細一想有點莫名其妙,但也無傷大雅,大家從小都在乖乖遵守著。

疫情與經濟危機:高等教育泡沫爆破

香港高等教育產業過去不斷膨脹,多間學府升格為大學。然而,在少子化和移民潮雙重夾擊之下,今屆文憑試考生數字再創新低,在 41,196 名日校考生當中,有 17,269 名學生考獲「3322+2」的最低門檻成績,數字遠低於專上院校的 2.3 萬個學士學額。在美國和英國等眾多發達國家,近年均面臨高等教育泡沫爆破的危機,這些案例或可讓香港借鏡。

隱性課程:校規的社教化和規訓作用

相信很多讀者在中學時期都有過犯校規、被老師「捉儀容」,大家當時又有沒有想過要推翻校規?7 月 19 日,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中五男生林澤駿就在社交媒體表示,已向平機會投訴學校不允許男同學留長髮,涉嫌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並稱投訴獲接納,希望藉此推動學校廢除男生「髮禁」。現時亦已有不少教育社會學研究,分析校規對個人成長,以至社會的作用。

【Soul Monday】小學生仿公司運作 銷售自家種洋蔥

充滿水分、味道帶甜的「沙律洋蔥」(サラダたまねぎ),是日本熊本縣津奈木町的名產之一。不過,近年成功把它推銷全國,甚至吸引縣外人慕名來買,則全靠當地約 200 名「小社長」。這些小學生成立公司,從洋蔥的培植、宣傳、銷售甚至網購,全都親力親為。孩子們從中學習,還能夠回饋家鄉。

廢除成績表,師生家長都安樂?

「暑假」結束,香港學生又再回校上課,為分數好好打拚。但在日本神奈川縣,一間公共小學卻打破傳統,由 2020 年度開始廢除成績表,希望把孩子從評級中解放,從此不再互相比較。這個破格之舉至今實施兩年,當中有何成效和得著?共同通訊社早前對該校進行專訪,探討師生和家長的感受。

學校復課,有些學生卻長期失蹤

全港中小學恢復面授課堂,但經歷長期停課及網課,難保學生會喪失學習興趣。美國大部分學校去年秋季全面復課,但公立學校卻有多達百萬名學生長期缺席,意味著他們整個學年缺席率達 10% 或以上,究竟這些學生都到了哪裡?疫情如何推使他們放棄學業?

歐洲學童的詰問:「俄羅斯已夠大,為何還想要更多?」

新一代的歐洲學童,在 1990 年代巴爾幹戰爭之後才出生。當大型戰爭重臨歐洲大陸,烏克蘭難民亦開始逃難,來到他們的國家,加上社交平台不斷出現相關資訊,年紀輕輕的他們難免受到衝撃。他們也希望心中的疑問,能在課堂上得到解答。

日本電競專校湧現,培育職業選手

遊戲市場研究及分析公司 Newzoo 估計,全球電競市場規模在去年突破 10 億美元,2024 年更會超越 16 億美元。作為遊戲大國的日本,發展卻相對落後。想要急起直追,系統性培訓不可或缺。近年東北地區便陸續開設專門學校,全國首間電競高中亦於今春開課,從中孕育職業選手,以及相關人才。

東大隨機傷人案背後,是對學歷社會的報復?

作為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多年來菁英輩出,而日劇「龍櫻」及問答節目「東大王」大收旺場,更讓人倍加憧憬。但日前一名立志報考東大的高二生,偏在大學入學共通考試當天,於該校考場外隨機刺傷 3 人,事後說是學業受挫而犯案。大眾為此震驚、難過及憤怒,一些專家則分析釀成此案的社會因素,對升學壓力同樣高企的香港等地,不無反思。

【Soul Monday】管弦樂團再造廢棄物,也再造弱勢青年的人生

羅馬尼亞少女 Cristina Vazquez 在馬德里貧民窟長大,管弦樂似乎離生活很遙遠,她小時候從沒想過自己會拉小提琴。但今天,她使用由回收材料製成的樂器,成為環保管弦樂團首位小提琴手,並教授其他弱勢青年拉奏樂器,希望用音樂改變命運。

張樂芹:暫停面授課堂,影響的不只是學習進度

當務之急,固然是重新審視基層學生的硬件需要,希望可以緩解他們當前的學習困難,中長遠而言,如何改善居住環境、提供足夠的機會、加強他們的社會資本,以及收窄「數碼鴻溝」,讓不同背景、出身的學生都能夠有效學習,就需要我們再加深思和解決。

少年們不打棒球,日本國民運動沒落之兆?

日本棒球界今年威風十足,先是國家隊贏得奧運金牌,赴美發展的大谷翔平選手,更在當地聯賽榮獲 MVP。但這項國民運動,正面臨存亡危機。作為球壇基礎的少年棒球,參加人數每況愈下,以往總是小學生理想職業榜首的棒球選手,如今也被 Youtuber 超越。出生率低固然是「禍首」,但男孩們遠離球場的原因,不只如此。

第一代大學生的普遍煩惱:冒名頂替症候群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從屋邨學校走到一流大學,發現四周同學都十分厲害,總是講起一些你沒有聽過的事情。經過努力後,你拿了不錯的成績,卻又總覺得自己只是僥倖,不配有這樣的成就,甚至常擔心自己的「無能」會被識破。這種心理狀態有一個專有名詞 ——「冒名頂替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有研究就指出,「第一代大學生」較容易出現這個現象。

追求 IG 的「完美身形」,男孩們易飲食失調

當愛美不再是女性的專利,飲食失調也成為男性的噩耗,尤其是年青小伙子。現時在美國,愈來愈多男孩因此入院。社交媒體上所謂「理想身形」的影像,更驅使人盲目「操肌」或「瘦身」。但礙於社會對兩性的刻板印象,他們的病情多被忽視,最終病入膏肓而不自知,失去健康以至夢想。

維基百科,比學術期刊更有認受性?

在香港,很多大學和中學老師都會教導學生,做功課時不要引用維基百科,因為該網站不是「正統」、「可信」的知識來源。可是,多年以後,維基百科其實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審核機制。坎培拉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 Rachel Cunneen 和傳播學副教授 Mathieu O’Neil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學界放下成見,盡快接受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