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比學術期刊更有認受性?

A+A-
圖片來源:Lorenzo Di Cola/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在香港,很多大學和中學老師都會教導學生,做功課時不要引用維基百科,因為該網站不是「正統」、「可信」的知識來源。可是,多年以後,維基百科其實已經發展出成熟的審核機制。坎培拉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 Rachel Cunneen 和傳播學副教授 Mathieu O’Neil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呼籲學界放下成見,盡快接受維基百科。

今年是維基百科誕生 20 周年,作為一個免費、非牟利的資訊平台,它是互聯網世代其中一個最廣為人知的成功故事。截至今年 10 月 26 日,該網站有約 640 萬篇英文文章,每月平均瀏覽數字高達 2.63 億。可是,傳統教育機構卻一直不太承認維基百科,比如很多老師指出,理論上人人都可以修改維基頁面,而作者們很多時並非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不過,Cunneen 和 O’Neil 認為這並不代表會影響其可信度,反而可以成為打擊假新聞的工具。

他們指出,維基百科的社群政策列明所有文章內容要中立、可靠和顯著,重要資訊要清楚標示可信的第三方出處。就著一些熱門文章,維基百科的社群義工、管理員和人工智能程式會反覆審核每次修訂是否有根有據,有些文章更會被複審成千上萬次。喬治亞理工學院電腦學教授 Amy Bruckman曾提及,一篇經常被核對的維基文章,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可靠的資訊。相對之下,一篇學術期刊文章只會被兩、三人評審,而且刊登後通常不會再修改。

兩位學者補充指,被修改次數較少的維基文章,可靠度或者比熱門文章低。然而,網站的透明度其實很高,編輯和讀者可以從「檢視歷史」(History)版面,輕易地追溯到每一次修訂的作者,以及當中變動的地方。就連編輯之間的討論,都會清晰記錄在每篇文章的「討論」(Talk)頁面,以資參考。兩位學者認為學校的責任,是教導學生如何搜索和分析維基文章,讓他們享受到便利的資訊源,而非一味視之為不可靠。

有時老師(特別是大專學府)會覺得維基百科的資料太過簡單基本,不過 Cunneen 和 O’Neil 駁斥指,當學生初次接觸一個議題時,不必要一來就跳進深入討論,當確定維基的資訊可靠,學生大可根據內容再作深入研究。她們認為這正是一些國家(如澳洲)教育體制的毛病,現實社會早已走進了「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的階段,維基百科正正就是一個好的教學工具,讓學生學習如何快速判斷資訊,又不用枉花注意力在一些假新聞上。

兩位學者講到,要辨別資訊真偽,其中一個技巧是「橫向閱讀」(lateral reading)。當學生對一些講法存疑時,可以嘗試開一個新頁面,搜索說法背後有沒有可靠的來源。如果是維基百科的話,讀者更可直接跳到文章底下的引文部分,查看具權威性的內容出處。她們希望未來的大學新生能認知維基百科的價值,但若要達成此目標,就需要改變中小學校的教育文化和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