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

|共488篇|

烏克蘭低調反攻:專家分析背後戰略盤算

烏克蘭近 2 星期前發動反攻,但遠沒有外界預期般聲勢浩大,亦未能即時打破僵局。有軍事專家卻提醒,不要對西方武器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強調它們不能徹底扭轉戰局;同時,低調反攻亦可能是基輔的戰略,用以試探俄軍最新部署的防線弱點,為有效的反攻鋪路。

無人安全:威脅蘇丹女性的性暴力罪行

兩個月來蘇丹武裝衝突不絕,逾 1,800 人喪生、150 萬人以上流亡,還有至少數十名女性遭受強姦等性暴力。這些惡行發生在旅館、路邊甚至受害人家中,很多醫生也為之痛心及震怒。然而,多間醫院皆被洗劫及破壞,緊急避孕、預防愛滋病等藥物亦被鎖起來,令性侵倖存者難獲治療及幫助。

【烏克蘭戰爭】最新前線城市 —— 莫斯科

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很多俄羅斯人一直置身事外,如今炮火聲卻愈來愈近。邊境地區別爾哥羅德持續受襲;週日有無人機墜落於大莫斯科地區以北的卡盧加州;上週五沃羅涅日一座住宅大樓遭受攻擊;日前莫斯科更有 3 間房屋被無人機施襲,連首都也要淪為前線。

我反戰,但我不能說:俄羅斯東正教神父的「告解」

普京派兵入侵烏克蘭,獲俄羅斯東正教會大力支持。牧首區禱詞所祈求的從和平改為勝利;神父們被鼓勵向出征的軍人送上祝福;牧首 Patriarch Kirill 更指「當兵時所作的犧牲可洗去一切罪孽」。然而不少神職人員受良心驅使,暗裡反對戰爭及獨裁政府,只是為求自保,表面仍要裝作若無其事,忠君愛國。

【烏克蘭戰爭】炮彈地雷太多,清理人手太少

受戰爭影響,烏克蘭糧食出口下降。當地大量農田可能埋有地雷、未爆炸的集束彈、雙方部隊發射的火箭或炮彈,農夫們往往要作艱難抉擇:冒生命危險繼續打理農務,或者忍受生計問題,等待專責掃雷的官方或志願團隊協助。在生計受到威脅、國家人手及資源緊絀之下,有烏克蘭人開始自己動手清理炸彈及掃雷。

方俊傑:「譯戰同盟」—— 把導演名字冠上去的電影

最新一套「譯戰同盟」(Guy Ritchie’s The Covenant)。看原裝片名,煞有介事把導演的名字冠上去,我天真,以為這就代表信心之選,或者象徵回復個人風格。相反,可能是心虛,又覺得導演的大名對提升票房數字有幫助?一個人,要回到年輕時創作力最鼎盛的時間,談何容易?

【烏克蘭戰爭】華格納集團與俄軍互鬥?

俄羅斯爆發鬧劇式內鬥,行事兇殘的傭兵集團華格納(Wagner Group),不但投訴沒有足夠彈藥,還質疑軍方領導能力;近日更有外洩文件披露,華格納領導層出賣俄軍情報予烏克蘭,以換取華格納集團喘息的機會。澳洲國立大學戰略與國防研究中心研究員 Matthew Sussex 就撰文,深入分析這場鬧劇背後的權鬥動態,將如何動搖普京政權的根基。

二百年不變,俄羅斯再次邁向文化荒漠

前沙俄首相斯托雷平曾言:「在俄羅斯,每 10 年一切皆變,同時 200 年來一切都不會改變。」在沙俄時期,反抗沙皇的人會被流放西伯利亞;到蘇聯,人們可能會因發表個人意見而被送到古拉格。在今日俄羅斯,公然反對總統普京攻打烏克蘭的人,也將面臨類似命運。

【蘇丹衝突】醫者父母心,裡外不是人

蘇丹衝突持續一個月,在物資短缺及炮火威脅下,醫護人員竭力搶救每一條生命,並紀錄針對平民、醫療工作者及設施的襲擊。然而,保持中立的他們淪為對戰雙方的磨心。很多醫生被正規軍及其支持者指控叛國,只因向準軍事組織「快速支援部隊」(RSF)成員提供治療。

普立茲獎背後:美聯社記者的絕處逢生

美聯社 3 名記者在本週榮獲普立茲公共服務獎,表揚他們在去年俄軍圍困烏克蘭城市馬里烏波爾之際,作為現場僅餘的國際新聞工作者,為全球報道烏人承受猛烈攻擊的苦況、制衡了俄羅斯的虛假信息,甚至協助開闢人道主義走廊。但要贏得這個報界最高殊榮,除了對紀錄真相的堅持,還要有視死如歸的勇氣。

普京指控烏克蘭暗殺後,下一步可能有甚麼行動?

無人機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爆炸,事件旋即演變成羅生門,俄方指控為烏克蘭企圖暗殺普京,烏方卻否認其事。事件發生在烏軍準備重奪領土之際,當國際輿論都在追問真相,更迫切的問題是,普京可能因應上述指控採取甚麼行動?

中國對烏克蘭的戰略模糊政策,與西方世界分歧

4 月 26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烏戰爭後首次致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而澤連斯基亦隨即任命前戰略工業部長里亞比金為新任烏克蘭駐中國大使。伯明翰大學的政治科學教授 Stefan Wolff 就形容中國採取有如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策略,並成功把握西方世界的內部分歧。

逃出烏克蘭,非洲留學生前路茫茫

去年 2 月底,烏克蘭受到俄羅斯全面入侵,大約 26,500 名正於當地留學的非洲人,也對局勢感到不安。開戰初期,數以千計學生逃至其他歐洲國家。然而,學分不被承認、生活成本高昂及複雜簽證問題,使他們進退維谷。多年努力和學費可能付諸流水,而失去的不僅是夢想,更可能是性命。

納粹德國東擴的偽地理學:生存空間理論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對歐洲多國發動侵略戰爭,幾乎吞併整個西歐。戰事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發動蘇德戰爭,展開東面戰線。知名德國史學家 Jeremy Noakes 就分析納粹主義其中一個重要概念「生存空間」(Lebensraum),如何驅使希特拉毅然東進,最後招致敗亡。

【烏克蘭戰爭】罪犯當僱傭兵,死後也獲軍葬?

俄羅斯華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會聘用罪犯作僱傭兵,他們若在烏克蘭戰鬥中陣亡,遺體會被運回原本的居住地。有些人希望為「捐軀者」舉行英雄式葬禮,但亦有人無法忘記「罪人」作戰前所犯惡行。像這樣的道德爭拗,正在俄羅斯各地爆發。

甲午戰爭中的美籍抗日英雄:馬吉芬

回望歷史,其實有不少美國人對中國現代化作出莫大貢獻。其中一位美國人就曾協助大清帝國訓練北洋水師,甚至在甲午戰爭中親身走上前線,結果身負重傷,更因為北洋水師慘敗而鬱鬱寡歡,最終自殺身亡。他就是威海衛海軍軍校創校校長、鎮遠艦幫辦馬吉芬(Philo McGif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