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6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烏戰爭後首次致電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而澤連斯基亦隨即任命前戰略工業部長里亞比金(Pavel Ryabikin)為新任烏克蘭駐中國大使。伯明翰大學的政治科學教授 Stefan Wolff 就形容中國採取有如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策略,並成功把握西方世界的內部分歧。
Wolff 指出,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中國一直強調主權和領土完整之重要,但就未有譴責入侵行動,並向莫斯科保證「中俄關係無上限」。當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表示前蘇聯國家「在國際法上沒有實際的主權地位」而惹來歐洲各國嚴重擔憂,北京當局便非常迅速地收回有關言論,並在 4 月 24 日堅稱「中國尊重蘇聯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的主權國家地位」。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甚至對媒體表示,中國與歐洲的合作是無限的,與俄羅斯的聯繫也是無限的。
澤連斯基形容這次電話交談「長時間而有意義」;報道指習近平保證中國「不會袖手旁觀,更不會火上澆油、從中牟利」,又表示這場危機唯一出路是對話談判,核戰爭不會有贏家。
即使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Ursula von der Leyen)和德國外相貝伯克(Annalena Baerbock)相繼訪華,中國與歐盟的關係已因為俄烏戰爭而深受打擊。不過 Wolff 指出,這些歐洲重要官員的訪問,反映歐洲各國對中國的態度存在分歧。儘管西方世界依然總體支持烏克蘭,但也愈發顯示整個同盟是由美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層面主導下維持;而這種不確定因素同樣反映在對俄政策上。
最近在盧森堡舉行的歐盟外交事務理事會會議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Josep Borrell)除了建議繼續向烏克蘭提供炮彈外,就幾乎沒有新的提議。對於如何增加歐洲的國防生產能力,至今仍未有定案。新一輪針對俄羅斯的的歐盟制裁措施,很可能要到 5 月底才能完成。而歐盟和日本已明確反對美國提出 G7 國家禁止向俄羅斯出口的計劃。西方對於是否加強軍援、如何與俄羅斯談判,談判甚麼,仍然存在分歧。
對習近平而言,法國的支持很重要。據稱馬克龍正尋求與中國合作,為俄羅斯和烏克蘭建立談判框架。當然,馬克龍的取態亦受其他西方國家非議,只有意大利國防部長克羅塞托(Guido Croscetto)公開贊成由中國擔當調解和平談判的角色。過去,馬克龍已傾向認為即使不公開推動談判,也要建立互信的途徑來為此鋪路。去年 6 月,他就因建議不應屈辱俄羅斯而受到批評。去年 12 月,他提出為俄羅斯提供安全保障,更加被烏克蘭和其他西方盟友嘲笑。
Wolff 認為,烏克蘭要走向軍事勝利,將會困難重重,而且這某程度上是由西方自身造成的,尤其是歐盟自身可悲的防禦能力。法國的立場,反映出對歐洲部分國家擔憂俄烏戰爭會進一步升級,並且與中國關係會不可逆轉地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