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教室:戰爭是甚麼?

A+A-
以巴衝突導致加沙中部大量房屋倒塌。 圖片來源:路透社

自人類的文明起點,戰爭概念就已經出現。人類歷史中,戰爭的原因和定義,其本質在過去的一萬二千年間並未改變。當支持和平已成為現今的普世價值,為甚麼我們仍然要談論戰爭?

未必每個人都意識到,自二戰結束以來,戰爭的數量就一直增加。直到蘇聯解體,全球爆發衝突的數量因蘇聯勢力範圍變得不穩定而激增。1955 年間,全球只有 14 場戰爭正在進行,當時可說是全球最和平的時期。但到了 2021 年,這個數字卻增加到 56 場,其中 95% 是國家內戰,當中有部分最終發展成國際衝突。這許多戰爭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南半球地方發生,當中包括有非洲、中東、東南亞以至南美洲。

為甚麼即使大部分人都渴望和平,但戰爭卻從未消失?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戰爭在人類世界中是一個必需的存在。戰爭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帶來科技、思想、全球化等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教導亞歷山大大帝:「我們進行戰爭是為了達到和平的目的。」戰爭與和平是緊密相連的,彼此缺一不可。

如果沒有世界大戰,諸如拉鏈、商業航空、噴射引擎、核分裂、電腦科技等關鍵技術的發現將被推遲,我們所熟知的當代世界將會有很大程度的改變。欠缺了戰爭,很可能我們至今仍只在使用第一代智能手機,或者生活在一個沒有商業化人工智能技術的世界。幾乎我們今天所知的一切,可以說都是源於戰爭。我們談論戰爭的原因,並非因為嗜好暴力和血腥,而是因為戰爭其實也在建設世界中佔據了最重要的位置。

理解談論戰爭是必要之後,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將一些衝突例子歸類為戰爭?從小型的阿富汗內戰,到大規模的俄烏戰爭;從例如中國內戰般的凍結衝突(frozen conflicts),到埃塞俄比亞內戰這樣的進行式戰爭。今時今日,大大小小的戰爭仍然在世界不同的地方繼續。這些例子類別形式不盡相同,看似範圍甚廣,但有關戰爭的定義仍然清晰明確。

比如巴黎的抗議活動既出現了暴力衝突,而雙方亦都遭受傷亡,卻不會被視為戰爭。它只被歸類為暴亂或抗議行為,是因為戰爭有著一種更具組織化的政治暴力形態。

通過觀察一些簡單的先決條件,例如制服、裝備、破壞、死亡人數等,往往是判斷一場衝突是否屬於戰爭的條件。當談到戰爭的概念時,烏克蘭戰爭和巴黎抗議活動之所以無法相比較,因為它們在參與人數的規模、衝突進行的方式以及雙方是否始終使用致命的裝備幾方面存在差異。

知道甚麼是戰爭,與及為何戰爭的存在有其必要性,我希望由這裡開始,以後可以和大家好好的談論戰爭。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Oskar Holtz,香港出生後移居英國,從小鑽研世界戰爭史,為魔幻戰爭小說」「Letalis」作者。曾加入英國預備軍(Cadet)接受基本軍事訓練,軍階最高為準下士(Lance Corporal)。現就讀於英國雷丁大學,主修戰爭政治學學位課程,該學科主力為培訓英國正規軍官而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