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隨著後現代理論崛起,學界和文化業界都意識到,在知識生產過程,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權力關係並不平等。於是,有學者致力研究口述及影像歷史的倫理原則,以求保障雙方,也能更好表達被研究者的聲音。其中一項經典原則是由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歷史學教授 Michael Frisch 提出的「共享權威」(shared authority)。
倫理
|共23篇|
Moyashi:訪問的人與被訪問的人
在義務訪問的關係中,受訪者因甚麼理由而拒絕授權是毫不重要的,因為他本來就擁有在任何時間因任何理由退出的權利。沒有授權的訪問內容就不能夠使用,製作者花費了多少時間精力也不是考慮因素,這是訪問方法論中本來就存在的風險。
寵物產業:人們應否停止養寵物?
很多人視寵物為家人,而動物權益也愈受關注。近年甚至開始有人討論,人類是否有權擁有寵物。美國生物倫理學博士 Jessica Pierce 曾於 2015 年撰寫 Run, Spot, Run 一書,談及人類出於自身意願而將動物帶入生活,繼而決定牠們的外表、飲食、行為模式,甚至是否保留其性器官…… 他質疑為何寵物主人,可擁有或剝奪動物的自決權?
人類以安樂死免動物受苦,為何對自己卻雙重標準?
35 歲高齡的大熊貓安安健康狀況轉差,海洋公園昨日為牠施行安樂死。為免動物受苦,提早結束動物生命,被視為普遍接受的人道措施。但為何人類偏偏難以一視同仁,無法以人道理由給予長期病患安樂死的選項?
劍獅子丸:人工智能跟人學來的貪嗔癡
人工智能出自人類之手,人的我執我見,不論有意或無心,原來也灌注其中。當人工智能的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如不重新思考人心,人工智能對於其身為創造者的人類,實在福禍難料。或許,當人類希望創造善良的人工智能,首先要修行自心,成為人工智能的善知識。
紀浩基:德國骨科 —— 禁忌中的兄妹動漫
如果你是留意二次元動漫的宅男,就一定聽過「德國骨科」這名詞,它是華人動漫圈內有名的一個網絡用語,其真正起源已不可考究,但最可信的說法,是在 2013 年,有網友在網上發表了一則消息……
【陶與戲】活地亞倫:挑戰倫理道德的導演
活地亞倫的代表作「曼克頓」,可說是對傳統倫理和婚姻觀的挑戰,戲中的婚外情、忘年戀和四角關係等元素,甚至令人聯想到往後現實中的他,娶了年齡相差 35 歲的「養女」宋宜為妻。今集「陶與戲」,陶傑與林宇就回看這部活地亞倫接近「自白」的電影。
AI 有知覺,會不會是錯覺?
Google 軟件工程師 Blake Lemoine 宣稱公司開發的 AI 聊天機械人 LaMDA 變得有意識,Google 以違反保密政策為由,要 Lemoine 帶薪休假,並回應指,團隊中的倫理學家及技術專家認為證據不支持 Lemoine 的指控。而 AI 如果擁有意識,應否擁有權利也是一道難題。但人類認為 AI 擁有意識會否只是錯覺?
在中國,為何不會幫陌生人?
中國唐山燒烤店打人案件曝光,網民及名人紛紛批評圍觀者沒有伸出援手。回顧 2011 年女童小悅悅被汽車撞倒在地、2016 年一女子在北京和頤酒店遇襲等事件,這類「附近沒一個人幫忙」的事件,不時在中國出現。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卜慶修(Qingxiu Bu)於 2016 年曾在期刊 Liverpool Law Review 發表文章,剖析中國社會對陌生人冷漠的原因。
劍獅子丸:佛工智能 —— 如果人工智能要輪迴?
強人工智能要成功模仿人類思維,就要深入透徹了解模仿對象 —— 人。這致使「何為人」此題目,在各領域也被翻叮加熱,人之所以為人這老問題又再次流行起來。老問題自然已有無數的答案參考,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對於人的意識有著二千多年的研究,如果嘗試從佛學角度出發,會有怎樣的答案?
劍獅子丸:佛工智能 ——「完善」人才能「完善」人工智能
星球大戰中的 C-3PO 曾經講過他自己有時也不明白人類的行為,其實當人類開始發展人工智能,便發現必須對人類此物種了解不足,然後再發覺原來古老宗教對人的心靈運作認識超前,佛學便是其中之一。
動物解放哲學大師:彼德辛格
近日,香港漁護署大舉抓捕和獵殺野豬,令很多市民嘩然,香港野豬關注組就怒斥政府以麵包誘殺野豬,手段「全世界最卑劣」。推廣動物權益、講求城市與自然萬物共和,基本上已是發達地區的大勢所趨。要談論這一波思潮,就不能不提一位 20 世紀哲學大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
道德無用?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
倫理學是哲學的重要一環,由柏拉圖、康德,再到羅爾斯,很多偉大的哲學家都試圖探討出一套道德規範。多倫多大學榮休教授德索薩(Ronald de Sousa)曾經講授道德哲學多年,他近日在學術網站 Aeon,從根本地反思自己的專業,並提出 5 點理由,論證道德之無用。
公務員的倫理課:行政邪惡
公務員是重要的政策執行者,可以影響數以百萬計人民的福祉。在西方公共行政學中,公務員的行政倫理就成為一個主要研究領域。大峽谷州立大學 Danny Balfour 教授和密蘇里大學 Guy Adams 教授在 1998 年出版著作 Unmasking Administrative Evil,提出「行政邪惡」(Administrative Evil),警告公職人員只講官僚理性,可以為社會帶來極大災難。該書至今已是公共行政學的經典著作。
唐明:告密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行為?
最耐人尋味的是,這些不遺餘力去告密的人,到底能獲得甚麼好處?有關這一點,暫時還沒有看到過詳盡的歷史紀錄 —— 譬如說告發一個靚女作風不正派,或者告發一個靚仔,因為他無視自己存在,可以獲獎金十元嗎?還是說純粹為發洩自己的私怨,即使損人不利己,心裡痛快就好?
反叛而偉大的神學家:孔漢思
20 世紀其中一位最知名的神學家、倫理學家、哲學家孔漢思(Hans Küng),於今年 4 月 6 日在德國圖賓根逝世,終年 93 歲。他留下超過 50 本著作以及無數文章,在早年狠批羅馬教廷和天主教教義,到後期成立全球倫理基金會,希望尋找一套跨越各個宗教的倫理規範。現在就讓我們回顧孔漢思的傳奇一生。
怒火中燒:哲學如何為憤怒辯護?
面對社會價值崩解,很多人既憤怒又絕望,有人認為既然無能為力,我們便應該學懂放下。但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Agnes Callard 在新書 On Anger 為憤怒辯護,她認為憤怒源於道德觸覺,一旦我們對不義之事麻木,便可能釀成道德危機,但憤怒又必然衍生出復仇衝動,構成所有受壓迫者要面對的內心掙扎。
立身處世,如何擇善固執?
在亂世中,我們很可能要做很多道德抉擇。何謂正確的事,是倫理哲學一個恆久命題。究竟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如何做到無悔自己?艾塞克斯大學哲學教授 Irene McMullin,就在學術網站 Aeon 撰文,與讀者詳談立身處世之道。
方俊傑:孤味 —— 帶有無形殺傷力的老套
電影甚至沒有為了討好今日潮流,而強調一連串金句或所謂精彩的場面。它很淡,但若觀眾代入到,卻會跟角色同喜同悲。
疫症大流行的漣漪效應:1 人病逝,9 人悲傷
武漢肺炎肆虐至今,全球錄得約 60 萬人死亡病例,美國更有至少 13.7 萬人病逝。這些死別會帶來漣漪效應,對遺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而且波及範圍廣泛。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每宗感染武肺致死的個案,大約會影響 9 位尚在人世、關係密切的家庭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