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病人有求必應,就是好醫生?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醫學知識愈來愈垂手可得,病人不如以往般對醫生的專業診斷言聽計從,向醫生提出各種要求,反而醫生要有求必應。此風在美國尤為盛行,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對加利福尼亞州北部一間醫療中心 1,300 多個門診看症個案進行分析,發現當醫生拒絕病人提出的要求時,病人會傾向於給他們的醫生欠佳的評分。

這項最近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 1,141 名病人在看家庭醫生後,填寫調查問卷,調查看醫生時發生了甚麼事,並請病人評價他們看病後的感受。

個案中,有 68% 的病人會向醫生提出特定要求,如要求止痛藥、另一種藥物處方、額外的醫學檢查,或轉介去看專科醫生等,當中 85% 的病人要求得到允諾。但當他們沒有如願以償時,研究人員注意到病人會傾向給予醫生較低評分。研究作者認為,病人已經習慣於看症時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身兼家庭醫生及文章的主要作者 Anthony Jerant 告訴路透社:「這在病人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因此,他們認為醫生拒絕請求是不尋常的事,這可能會引起負面的反應。」

情況令到美國的醫生愈來愈傾向以取悅病人的方式,以換取病人以後有需要時會「回頭」再來求醫。而這亦由於政府資助的醫療保健項目如 Medicare and the Affordable Care Act 和私人保險等,將病人滿意度納入合作與否的考量準則之中。這種評核方式,原意是要保障病人能獲得更適合的治療。

加之美國是允許直接向消費者賣醫療服務廣告的國家之一(另外是紐西蘭),在消費者為先的前題下,病人意識到有不同藥物可用,在看症時,就更有可能要求轉用其他藥物。這使美國醫生陷於兩難局面,他們不想給病人事實上不需要的用藥或治療,特別是費用昂貴或有潛在副作用的藥,但他們也要賺錢,要是病人不滿意,不再來看病,對醫生的利益也有損害。那麼給患者提供他們所要求的東西,無疑是最有利的。但儘管病人是最在意自己健康的人,他們卻不是最好的醫生,不管互聯網是怎麼說,都不代表他們能確切了解自己的身體所需。

了解病人有特定請求的原因亦很重要。病人不滿意治療所得到的效果,於是病人透過電視上的廣告,或者從朋友或家人那裡聽到未必屬實的傳言,就認為病情可以有更專業的處理。研究作者及耶魯大學公共衛生研究員 Joseph Ross 博士指:「醫生常常會滿足要求,因為這關乎滿意度的評估,與其向病人解釋這些需求的利弊,倒不如簡單地同意和處理他們的需求。但對我而言,關鍵在於醫生和患者要溝通清楚,以便訂立治療方案,這才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