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錢令南韓人生育,有用嗎?

A+A-
圖片來源:Woohae Cho/Getty Images

韓國為世上出生率最低的國家,每名女性的生育率,由前年的 0.81 降至去年的 0.78。為了扭轉人口下跌趨勢,中央和地方政府正向生育孩子的國民提供不同資助及福利,例如自去年起,女性誕下孩子時可收到 200 萬韓元(約 1.2 萬港元)現金補助。但專家表示,單靠金錢鼓勵,不能解決韓國生育問題。

上世紀 50 年代韓國人均收入還不到 100 美元,到今天已躋身發達國家之列,但同時也要面對發達國家的難題 —— 每名女性更替生育率不足 2.1 胎。為此,政府已提出各項幾乎不帶附加條件的鼓勵生育計劃。除了生育即時獲金錢獎勵,育有一歲以下嬰兒的家長每月可得 70 萬韓元(約 4,200 港元)現金,兩歲以下每月 35 萬韓元(約 2,100 港元);到 2024 年以上資助將增至 100 萬及 50 萬韓元(約 6,000 及 3,000 港元)。此外,達到小學學齡前的兒童,每月亦有 20 萬韓元(約 1,200 港元),低收入或單親家庭可得額外資助。過去 16 年,韓國已為鼓勵生育的計劃投入 280 萬億韓元資金。

韓國「中央日報」3 月發表調查,有 27.4% 受訪者認為,育兒成本是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宋教授則指,短期的現金補貼,不是鼓勵生育的長遠之計。 圖片來源:SeongJoon Cho/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現金之外,其他生育相關福利還包括代付孕婦醫療費用、不孕症治療、保姆服務,甚至約會費用。另外,地方政府亦以政策力催生育,例如第二大城市釜山,分娩三次或上的「獎金」由從 50 萬韓元增至 1,000 萬韓元(由約 3,000 增至 6 萬港元)。即使是全羅南道西南部的農村地區,每名嬰幼兒每月亦可獲得 60 萬韓元(3,620 港元)津貼,為期 7 年,共計 5,040 萬韓元(約 30.4 萬港元)。

種種現金資助,確實為父母們減輕不少育兒經濟壓力。在首爾任職電視台主播的權正浩(Kwon Jang-ho,音譯),與妻子趙南熙(Cho Nam-Hee,音譯)育有 17 個月大的兒子,他們每月一起制定育兒開支。權向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表示:「如果用政府的資助,只買必要的東西,確能在韓國負擔養小孩的支出。」趙補充:「我們的大廈還有一所當地政府資助的中心,可以免費借用玩具、嬰兒車等東西。」儘管如此,權坦言:「政府為想要孩子的家庭提供支援是件好事,但要解決低出生率問題,還有其他需要考慮。」

雖說政府有各項生育、育兒資助,但仁川大學社會福利教授宋多英點出另一問題:現金補貼不是長久之計。「撫養孩子不單只是為他們生命頭兩年提供經濟支持,但又不可能到他們長大成人前,一直提供高水平的育兒福利。」去年韓國人在私立教育上的年度總支出就創下 26 萬億韓元(約 1,568 億美元)新紀錄,全國幾乎 8 成學生接受不同形式的私立教育。權又指,當兒子長大開始要上小學,父母面臨的挑戰更大。「對於在大城市生活、有遠大抱負的人來說,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讀書,競爭愈來愈激烈。別無選擇,只能把錢花在學院(hagwons)補習上。每個人都總有壓力籠罩於身。」

資助以外,生育還是一個人生抉擇。結婚 10 年,在首爾生活的 39 歲韓語翻譯趙周妍(Cho Joo-yeon,音譯)便指,自己從來無意生育,政府再多支持也不會。「生孩子的責任重大,一切視乎父母如何養育,標準甚高。我從不想懷孕,不會為了孩子犧牲個人事業。」她又指 ,自己跟丈夫二人享受財務自由的日子,不生育也就不用憂慮送孩子上昂貴學校或額外儲蓄的事情。「可以自我揮霍,享受額外的奢侈。」

女性擔心事業因育兒而結束,出於當地社會可能期望女性生育後成為全職媽媽。宋便認為,政府需要創建父母可以平衡工作、育兒的環境,而非只靠提供經濟支持。他強調除了「補足所有產假、減少工時、靈活的工作安排」,更需要一個女性在分娩後,不會「被趕出勞動力市場」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