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曾是三星的學習對象,為何如今卻只能退市?

A+A-
東芝神奈川分社。 圖片來源:yu_photo/Shutterstock

知名電器品牌東芝創業近 150 年,自 1949 上市,終在日前於日本股市除牌。回首東芝的輝煌史,在經濟高增長時期,東芝在日本國內生產的黑白電視機、雪櫃及洗衣機,成為庶民趨之若鶩的家電「三神器」,其後推出的家電更為人津津樂道。公司又於 78 年推出首台日文文書處理器,而 87 年開發出 NAND 快閃記憶體,成為現今智能電話的關鍵,更成為南韓三星電子的模範,但兩者發展卻南轅北轍。

投資基金日本產業夥伴(JIP)上月 22 日收購陷入財務危機的東芝,並將其轉為非上市公司。東芝的銷售額曾在 2008 財政年度創下歷史新高,達到近 7.7 萬億日元,但到 2023 年已減至低於 3.4 萬億日元。在此期間,東芝也不再冠名贊助「半澤直樹」等黃金時間節目。

業務由盛極轉衰

東芝由極盛轉衰,轉捩點要數 2015 年發現的會計造假事件,以及美國負責核電廠設計的子公司,在福島核事故後嚴重虧損,最終在 2017 年破產。東芝資不抵債,被迫變賣,除雪櫃、電視及電腦等家用電器外,還出售 NAND 快閃記憶體及磁力共振掃描(MRI) 等皇牌技術。

曾引領全球半導體產業創新的東芝,也曾是南韓三星電子的學習對象。除電器、醫療儀器及負責基礎設施等業務外,東芝也是日本半導體產業的核心企業,曾在 1980 年代站在世界半導體市場前沿。

當時,東芝、富士通、日本電氣(NEC)等日本企業佔據全球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市場份額達 90%,甚至逼使英特爾要退出記憶體業務。已故三星電子前代表李健熙於 1989 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東芝和日立是 DRAM 領域做到 4 百萬位元組(Mb)的領先公司,三星進度落後他們 6 個月。」他指在此行業,6 個月比 6 年更長。

被三星遠遠反超

不過,此後兩家公司的發展道路截然不同。注重創新速度的三星,在開發儲存半導體晶片時大膽採用堆疊技術,透過堆疊元件來提高電晶體積集度。當東芝堅持傳統的溝槽型,以下挖方法增加積集度時,三星終在 1992 年憑藉新技術成功佔據 DRAM 記憶體市場第一名。

三星及東芝的命運在 NAND 快閃記憶體戰略上再次出現分歧。東芝是世界上首個將 NAND 快閃記憶體商業化的公司,而三星電子則以這項技術為跳板,逐步主導半導體市場。1992 年東芝為與英特爾競爭,向三星轉移其 NAND 快閃記憶體開發技術。當時東芝已不願意持續投資 NAND​​ 技術;三星則看準其成長潛力,開始投資生產設備,最終成為首屈一指的廠商。至於 1990 年在全球半導體廠商排名第二的東芝,到 2022 年被擠出全球前 10 名。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電機及電子工程教授金正浩(김정호,音譯)表示:「東芝無法在時代變化中創新,而且適應速度緩慢。南韓半導體行業現正引領記憶體市場。東芝的經歷顯示,如果不改變及創新,南韓很快也會被台灣及中國超越。」

成均館大學半導體融合工程系教授金容錫(김용석,音譯)表示:「這個事例清楚表明,如果不創新,很快就會被那些你認為不是對手的公司超越。現在已可見三星電子將高頻寬記憶體(HBM)的第一位拱手讓予 SK 海力士,而在 AI 等新技術變革的環境下,必須記住,如果像東芝一樣鬆懈,頂尖地位就可能會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