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由一個 M 字看中國

A+A-

中國人與「現代」一詞無緣。因為 Modern 一詞,在英文中意義多層,以 M 開頭,至少花開三朵。

所謂「中國要實現現代化」,這句話就誤了四十年。

所謂「四個現代化」(Four Modernisations),是周恩來 1974 年第 4 屆人大之上提出,目的是抗衡毛澤東文革推動永遠革命的虛無,希望國家回到經濟建設的務實作風。

但「現代化」在周恩來鄧小平等共產人的意識中,由於是唯物主義者,純指 Modernisation,別無其他。Modernisation 這個字,是指物質的現代化:從前用牛耕田,變成今日的拖拉機;以前的茅廁,進化為簡單機械水力操作的抽水馬桶。從前進城要坐牛車,現代由平治汽車或高鐵縮短距離,這就是現代化。

「現代化」指物質的演進和改善,本無可厚非。譬如廣州 2017 年 GDP 已達 21503.15 億元,比起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七。廣州居民去年人均收入超過 5.5 萬元。此一數字比起周恩來時代「現代化」改進之巨幅,無可否認。

圖片來源:路透社

但除了 Modernisation,「現代」在英文裡還有幾個名詞:Modernity 和 Modernism。

Modernity 指「現代性」:在歐洲歷史上,黑暗時代結束,自從馬丁路德在教堂貼出抗議書,反對梵蒂岡壟斷聖經的一切解釋權,由宗教開始分裂,歐洲的人性開始萌芽。蒙羅麗莎的畫像,達文西的創造,宣示西洋美術結束了對聖誕的聖母耶穌為唯一的題材,轉向人物肖像畫。達文西之後,又有荷蘭大畫家林布蘭,專門為 17 世紀因商業進出口而致富的商人精畫肖像,為他們留下歷史的容貌紀錄。西洋美術史以人像由聖經之中的解放,將人性全面釋放。

人為萬物之靈,人性也有陰暗面,與生俱來的「七大慾」( Seven Deadly Sins)就是。然而聖經已經足夠強調了人性的罪惡面,到了文藝復興時代,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若得以揮發,成為世界的文明新秩序,則可將世界由黑暗時代帶入現代。

文藝復興催生 18 世紀的啟蒙:盧梭、伏爾泰、狄德羅等思想家,確實了人的地位、權利、尊嚴應為平等,不可由帝王貴族壓迫,而這一點早在 1215 年英國大憲章中,英王約翰在倫敦西的溫莎與貴族地主訂立城下之盟,明確規定。

因此英國 1215 年大憲章、達文西的文藝復興、法國的啟蒙運動,三大支點,在五百年之間有效地間接推動歐洲,脫離愚昧停滯的中世紀,進入現代(Modern Time)。

所謂現代,由靈性的人性來主導,催生了言論自由,繼而是質疑權威的自由,另類思考的自由,進而科學探索的自由。牛頓的科學,瓦特蒸汽機的發明,人文的豐盛創作,加上科技的成果,就形成人和社會的現代性(Modernity):以寬容、理性、善良、自由為基礎。脫離此一基礎,一切物質的進步,即 Modernisation,若沒有 Modernity 的靈魂,只有強大的軀殼。

到了 19 世紀末 ,工業革命空前成功,但機械工廠導致工人失業,裁員增加,哲學家尼采等掀起一股思想,走向極端。一名窮酸猶太文人馬克思的激進思想,結合無政府主義,令「人」感到能量超然強大,可以征服一切,發明一切,不但可以蓋過教權,而且可宣示上帝的死亡,也就是不必信仰,盲信科學技術可以令人變成上帝,主宰和塑造未來。

這個時期,西方的音樂由浪漫主義進入「現代主義」(Modernism):音樂有浦羅哥非夫(Prokofiev)、史特拉汶斯基;抽象美術的康丁斯基、蒙德里安,以及野獸主義和達達主義,都顯示人的精神狀態進入虛無、狂傲、暴躁。

Modernism 是「現代主義」,打破束縛,亦反建制,政府和傳統被視為壓迫人民的工具。「現代主義」催生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主張拆毀孔家店,實行民主與科學。但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在這一代都修養未足,中西學養的基礎沒有打好,開局的一步走錯,以愈來愈偏激。

到了 21 世紀,不忘初心,應該回到一個 M 字,在 McDonald’s 和 Money 之外,中國人若還在尋找幸福,希望得到世界的尊重,需要的 M,到底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