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大衰退,是言之過早?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疫情與戰爭夾擊下,全球出現嚴重通脹、美聯儲局實行緊縮政策、經濟師下調增長預測,以致坊間彌漫著悲觀氣氛,相信全球經濟正陷入大衰退。「經濟學人」分析卻認為,富裕經濟體增長確實稍為放緩,但大衰退是言之過早。

為應對疫情,美國過度刺激經濟,消費者需求過剩拖垮國際供應鏈,中國堅持動態清零加劇供應不穩,同樣是全球嚴重通脹的因素;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危及國際糧食供應,又造成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目前全球有近 5 分 4 央行宣佈加息,年頭至今平均加息 1.5 個百分點,拖累全球股市大跌。

自 1955 年以來,美國有三個時期的加息,幅度與今年預期相約,分別是 1973 年、1979 年和 1981 年,每次都在 6 個月內出現衰退;加上聯儲局實施緊縮政策,試圖抑制通脹,所有因素都加劇經濟衰退的恐慌。

2021 年中期,佔全球 GDP 達 60% 的富裕經濟體放寬防疫措施,市場曾經對前景一片樂觀,但此後增長卻持續放緩。高盛(Goldman Sachs)發表的「當前活動指數」(Current Activity Indicator),為建基於調查與數據的經濟健康狀況指標,指數在最近幾星期明顯下調;標普全球(S&P Global)在 7 月 22 日公佈歐元區與美國企業調查,反映製造商對前景悲觀,更甚於疫情中後期。

抗疫救濟金抵銷通脹壓力

但「經濟學人」相信,經濟衰退依然是言之過早。即使今年首季度美國 GDP 可能萎縮,但背後是由諸多特殊因素促成,不反映實際經濟的強勁表現。該報道參考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NBER)的測量方式,考慮 GDP 以外的經濟指標,以評估經濟是否處於衰退期。7 月份的結果顯示,富裕國家在工業生產、就業情況、消費者開支等數據表現正面,沒有證據表明經濟陷入衰退。

另一個審慎樂觀的依據,在於家庭與企業儲備。該報道估計,在大流行期間,富裕國家的家庭仍可能有大約 3 萬億美元「超額」儲蓄;智庫組織摩根大通研究所(JPMorgan Chase Institute)亦指出,今年 3 月最新可用數據顯示,美國最低收入家庭的現金餘額比 2019 年高出 70%。

有調查同樣表明,受訪戶對個人財務狀況保持信心。自 1980 年代中期以來,歐元區家庭對個人財務狀況的樂觀程度,比平均水平高出 3 分 1;美聯儲局調查又指出,預期未來 3 個月無法履行債務承諾的人口比例,低於長期平均水平;英倫銀行與摩根大通的各項消費者開支數據仍然強勢。

再者,富裕國家亦有發放救濟金,協助較貧窮的人應付飆升的能源價格。在歐元區內,各國政府撥出相當於 GDP 的 1% 左右開支以刺激經濟;英國確實取消疫情期間的救濟金,但對貧困家庭的救濟仍然持續;智庫機構財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估計,這些救濟金將很大程度補償了最貧困家庭的生活成本壓力。

職位空缺接近歷史高位

圖片來源:路透社

企業行為同樣令人放心,雖然蘋果與 TikTok 都計劃削減招聘人手,不少企業都減慢招聘速度,但在富裕經濟體中,職位空缺仍然接近歷史高位。按照招聘網站 Indeed 的實時數據,澳洲的招聘空缺是疫前兩倍多;平均每名美國失業者,便有兩個職位空缺。

回顧歷史,投資減少是導致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1980 年代以來,G7 大型經濟體衰退的財政季度中,約半數綜合 GDP 負增長,是由於資本支出萎縮造成。但摩根大通數據指出,縱然如今美國、歐元區和日本投資確實減弱,但仍然未到災難級地步。顧問公司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分析預測,今年下半年,G7 經濟體投資將以每年 0.5% 速度下跌。這數據確實不理想,但相比過去經濟衰退期的投資跌幅,仍然有一段距離。

不幸的是,投資者的最大恐懼來自緊縮政策,以致樂觀經濟數據所能提振的信心始終有限。即使消費者及企業表現強勁,只有通脹下調,才能消除經濟衰退的疑慮。我們亦不能忘記,過去經濟師總是錯過經濟衰退的警號 —— 如今經濟師把金融海嘯開始日期定於 2007 年 12 月,但當時遲至 2008 年 8 月,美國聯儲局依然預測經濟會按年增長 2%。

惟「經濟學人」提醒,貨幣緊縮政策才剛剛實施,還要一段時間才見實際果效,意味著經濟衰退是言之過早;在如此異常動蕩的國際形勢下,難保不會有黑天鵝事件,提振已發展經濟體的整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