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支援烏克蘭最強武器:災後重建經驗

A+A-
水壩決堤後,6 月 8 日下游大城市赫爾松被洪水淹沒。 圖片來源:Alex Babenko/Getty Images

烏克蘭水壩遭炸毀後,洪水淹沒多個下游城鎮,改變地區戰略形勢之餘,亦為烏克蘭帶來重建挑戰。雖然戰後日本缺少實戰經驗,軍事上沒有可援助烏克蘭的地方,但當地長期飽受地震與颱風蹂躪,歷年多次在災後重生,這些經驗正好可以支援烏克蘭決堤與轟炸後的重建工作。

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日本便公開與烏克蘭站在同一陣線,但由於日本法例禁止對外提供軍事援助,所以至今仍然以提供財政與人道援助為主。「經濟學人」報道指,日本援烏總額達 67 億美元,佔 GDP 份額不及英美的 3 分 1,但仍然超越澳洲與南韓。雖則烏克蘭顯然較重視軍事支援,但官員並沒有小覷日本非軍事援助的價值。

上月 G7 峰會在廣島舉行期間,澤連斯基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面。 圖片來源:Yuichi Yamazaki/AFP/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上月 G7 峰會在日本廣島舉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親赴當地爭取支持,看到原爆後的廣島照片,坦言讓他想起烏克蘭的「城市廢墟」。日本不但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滅頂之災,眾多大城市都幾乎夷為平地,地震、颱風與洪水也是常見災害,整個國家的完善災害管理系統,可追溯到 1995 年阪神大地震。日本所展現的抗災韌力,是烏克蘭的學習對象。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烏克蘭官方訪問團上月訪問神戶期間,在市政廳聽取市政府報告,社區、領土與基建發展部長 Igor Korkhovyi 便公開讚揚神戶震後重建工作效率高,「我絕對想學習神戶的經驗」。他對日本的地下變電站同樣讚歎不已,相信可以避免無人機空襲基建;他亦索取日本處理災後倒塌瓦礫的法例副本,作為處理烏克蘭戰後建築的參考。

隨行的南部城市尼古拉耶夫(Mykolaiv)副市長 Serhii Koreniev 則把目光投向神戶的水資源管理,他提到烏克蘭當地受炮轟以來,淡水供應持續受到困擾,神戶卻把握地震重建機會,建造新水管與水庫系統。無獨有偶,烏克蘭駐日本大使 Sergiy Korsunsky 最近亦以烏克蘭文出版著作「國家如何重生:來自東亞的經驗」,探討日本、中國、韓國及越南的重建經驗,可如何用於烏克蘭。

這些經驗總結出三大要點,首先重建工作必須以人為先,假如社群不回來,基建再好都沒有價值;其次不要盲目重建舊物,要把握機會開創新事物;第三要做好事先規劃。Korkhovyi 坦言:「當戰爭結束時,我們將沒有時間進行規劃,意味著所有事情必須同步進行。」

時至今日,我們很難想像烏克蘭戰爭可如何告終,但可以肯定的是,俄羅斯威脅未來並不會消失。如何在強鄰陰影下重建國家,可謂對烏克蘭抗壓韌力的考驗,正如烏克蘭重建與基建發展部長 Valentyna Poliakova 所說:「我們需要把俄羅斯視為自然災害,就像日本面對海嘯或地震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