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為人類帶來人財損失,上一篇就提到颱風「海葵」為香港造成巨量損失,惟之後幾日雨勢也引致部分地區繼續水浸,香港似乎未能反應過來,政府到底有甚麼可以做?
事實上,針對氣候適應方面,香港應進行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了解本港在面對氣候變化時的脆弱性和承受能力,這將有助於制定相應的氣候政策和措施,確保城市能夠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帶來的影響。
城市規劃也應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氣候變化預測納入基建設施設計和工程標準,可以確保這些設施能夠承受未來可能出現的不同氣候影響,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同時需要增強城市的基礎設施,加強沿海防洪基礎設施,並採取「海綿城市」措施和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以應對溫度上升、海平面上升以及風暴和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
對於極端天氣的防備措施,香港需要加強一系列的硬件,包括制定有效的疏散計劃、儲備足夠的應急物資,並建立安全可靠的臨時庇護中心,以應對災害發生時的需要。
而若果暴雨是黑天鵝,水位上升就是灰犀牛,氣候關注組織 China Water Risk 之前也發佈過一份報告,提到香港對於水位上升的應對非常脆弱,也提及過香港很有可能會於 2030 年左右出現可以席捲 5.87 米高浪的超級颱風。
當中赤鱲角機場將面對挑戰,因為鄰近的道路及鐵路沒有在設計上考慮氣候危機的影響,跑道及登機大樓的設計能否足夠應對是未知之數。
根據估算,最早於 2030 年時,部分連接機場的道路及鐵路,包括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就會受到高達 5.87 米的海浪直接衝擊而被水淹。
除了做好實體應對,建立有效的預警系統非常重要,警示通知永遠無人嫌早,特別是香港之前斥資過億建立的系統,在這些情況下就應該多加善用;另外就是天文台也應該加強預警系統,提前發佈準確的極端天氣預測資訊,以便市民能夠及時做好應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