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國人認同的焦土政策

A+A-
攝於 4 月 6 日,德米迪夫村民重返家園;圖為附近伊爾平河上被遺棄的俄羅斯裝甲車。 圖片來源:路透社

烏克蘭基輔北部村莊德米迪夫(Demydiv)在 3 月 19 日傳出附近大壩被毀,村莊被洪水淹沒。「紐約時報」報道,德米迪夫一眾居民正努力整理受淹家園。有地方在戰爭中被摧毀不令人意外,不同的是,德米迪夫受浸並非俄軍所為,而是烏克蘭人早前阻攔俄軍坦克進攻基輔的行動,成功為烏軍贏得準備防禦工事的寶貴時間。

回望俄軍入侵第二天的 2 月 25 日,烏軍決定打開附近一座大壩,製造洪水淹沒德米迪夫。退休人士 Antonina Kostuchenko 的客廳如今仍浸著水,水線約 30 厘米。許多人家中地板已濕透;人們從水中掏出罐頭、薯仔等糧食,放到同樣沉濕的地毯上曬乾。雖然德米迪夫一副劫後景象,報道卻指居民仍感高興,Kostuchenko 便說:「我們拯救了基輔。」烏軍當時所為,是要減慢俄軍推進速度,並引誘對方的坦克部隊進入村莊及周圍大片田野沼澤形成的泥潭陷阱,迫使對方突擊部隊集中於其他偏遠城鎮,例如霍斯托梅爾(Hostomel)、布查和伊爾平(Irpin)等適合伏擊及擁擠的城市環境中,加以打撃。

德米迪夫水浸,村民及士兵要修復一座損毀橋樑。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此外,烏克蘭基建部長 Oleksandr Kubrakov 本月 18 日指,國內路上已有超過 300 座橋樑被摧毀或損壞。雖然未有提及當中多少由烏方自行破壞,報道指,自開戰以來,烏軍果斷炸毀橋樑和道路,設法癱瘓鐵路及機場運輸,以摧毀本國基礎設施的手段,挫敗擁有兵員數量和武器優勢的俄軍。當俄軍入侵第一日試圖佔領基輔郊外機場時,烏軍便砲轟機場跑道,令跑道佈滿彈坑,使俄軍特種部隊無法著陸。Kubrakov 本人便認同己方「非常妥當利用工程項目」的計策,並指現時東部頓巴斯戰事也採用同一計略。

美國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 Rob Lee 受訪指,烏克蘭的焦土政策,減慢對手進攻速度,有效阻止北部俄軍佔領首都基輔。他稱讚:「烏克蘭人非常有創意,打算要俄羅斯人難過日子。」俄軍若要前進,就要付出更大代價。烏克蘭砲兵部隊在上月基輔周圍,以及最近東部的戰鬥中,經常炸毀橋樑,迫使俄軍築浮橋渡河。而即使築成浮橋,渡河的俄軍同樣有可能受襲,上月就傳出一段可能由俄軍在第聶伯河支流伊爾平河(Irpin)築成的浮橋遭烏軍炸毀,附近還有俄軍車輛。報道指,俄軍六度過河皆不成功,要在面對烏克蘭砲火的不利位置中駛過沼澤區。

大量摧毀自己的建設,自然也要付出沉重代價。加上俄軍同樣以炸橋樑,攻擊火車站、機場、燃料庫等設施為手段,加劇全國受創情況,戰後重建代價恐怕更高。烏克蘭政府指,戰爭持續兩個月後,交通基礎設施總損失約為 850 億美元。Kubrakov 則強調,任何地方,無論實際上由哪一方摧毀,均應歸咎俄羅斯。「如果戰爭沒有發生,我們就不會炸毀自己的橋樑,原因都出於俄羅斯的侵略。」

政府決意以焦土阻擋敵軍,德米迪夫的居民似乎也不在意自己的損失。當地早前有烏軍放水,後來又有俄軍砲擊破壞大壩,事隔兩個月,要排走積水仍舊困難,居民出行繼續靠橡皮艇。然而十數名接受採訪的居民均表示,戰略利益比談論他們的困境更重要。正為抽水泵加油的志願者 Volodymyr Artemchuk 稱:「50 座房屋被淹不是甚麼大損失。」事實上,洪水也保護了德米迪夫。即使當時洪水淹沒的土地屬俄羅斯佔領範圍、更有俄軍士兵在村內巡邏,但德米迪夫從未成為戰鬥前線,倖免於類似其他南方城鎮的嚴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