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挾技術以令杜林普,避美中貿易戰

A+A-
2017 年 7 月,本田汽車在底特律展出 Accord 2018 車款。Accord 車系最初就是因應美國市場而誕生。 圖片來源:路透社

作為第一間「美國製造」的日本車廠,本田(HONDA)早在 1982 年 11 月,就選在俄亥俄州的馬里斯維爾市(Marysville),生產第一輛美製車款「Accord」。

30 年後,本田仍在同一個地點,進行互聯網汽車的技術研發。在市政府協助下,建立「智能十字路口」進行實驗,利用路口設置的攝影機及感應器,提前通知司機可能發生的危險。

負責研發的本田研究所,就位在底特律的近郊,緊鄰密芝根大學。校區內的「M 城市」,正是通用(GM)、福特(Ford)等美國同業的合作據點,是研發自動駕駛技術,讓自駕車能夠自由行駛的實驗場所。

對杜林普來說,僅僅把工廠留在美國是沒有意義的,前線技術的研發力量才有實際貢獻。只要能對於以上兩點有所貢獻,就能凸顯日本企業留在美國的價值。

2018 年 8 月,杜林普簽署了「2019 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2019)。一旦實施,外國對美投資,或是美國出口品的管理,法規與限制將更趨嚴格。雖然原意是為了防止關鍵技術外流到中國,但是法規趨嚴也會波及在美國的日本企業。

這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是「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藉此成立,美國外來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的權限會更加擴張,不只外國對美國企業的購併,即使對技術新創企業的出資未達一半,也必須事先提交審查。除了投資計劃更加曠日費時,即使與合作方完成了各項協商,一旦審查未通過還有被駁回的可能,所有心力與資金便在瞬間化為烏有。

第二,是「美國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CRA),目前還在選擇管理對象領域的初期階段。並已決定「新創技術」、「基礎技術」必須事先提交出口許可申請,但具體細節還未定。這兩類最前線技術,預期未來將會應用於所有產品,影響將至為重大。

為了即時因應制度及法規的變更,日本企業的對策,就是在華盛頓特區設立辦公室,以便與美國政府即時進行協商。在各種制度討論的中心,日本企業可搶在細節確定以前,公開積極發言,並在第一時間掌握各種情況及變化。

此外,宣傳也是非常重要的。日立(Hitachi)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辦公室,除了善加利用各種公開機會表達意見外,平時也與媒體維持非常好的關係,經常主動發佈訊息,強調公司技術對美國產業發展的貢獻。2019 年 6 月,倡導對美投資的高峰會 SelectUSA 在華盛頓舉行,日立行政總裁東原敏昭便藉著演講,強調在美國發展工廠,採用最尖端的物聯網(IoT)技術,並對製造技術的發展做出實質的貢獻。活動結束後,還在辦公室安排下,與前來會場的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L. Ross, Jr.)會面。

杜林普簽署國防法案的目的,追根究柢,仍是為了排除美國會吃虧的買賣生意而已。日本企業透過平時各種活動,宣傳對美國帶來的利益,以及對技術發展做出的貢獻,以期得到認可。這是即令美國法規趨嚴,也能順利取得各項許可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