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爭手法的創意被世界各地學習,連美國示威都有人參考。有香港藝術人打包了社運創作去參加奧地利的媒體藝術比賽,結果贏了個金獎。當日本人還在用 Airdrop 當痴漢的時候,香港人已經用來發政治文宣。這個獎拿得實至名歸,雖然另外要感謝主辦單位冒著打破玻璃心的風險作出破格的決定。不過得獎還得獎,文宣做得好不代表無所不能。
社會運動的文宣之所以破格,是因為嘗試了以不同方式表達訴求,並發展成群眾活動,更接觸到平常不會流連討論區、對網絡文化絕緣的社群。大家很積極地增加「自己人」,企圖透過創新的文宣,例如「長輩圖」等方法,改變中立、甚至是支持政府的人的思想,令他們轉投民主自由的陣營。
運動成功的地方是嘗試接觸不同的社區,但盲點是註定存在不能夠被文宣改變的人。你必須承認的是,文宣存在極限,無法改變所有的人,而且不能單單用「還有誰未覺醒」、或者「被洗腦」等去解釋,也不是所有支持政府的人都是五毛。
例如一個領取最低工資的單親家庭,你不可能要求他們理解「攬炒」。因為「攬炒」的精神是破而後立 —— 與其漸漸變得更差,不如來一個痛快。然而除了無家者之外,低收入社群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已經是最差,他們事實上就過著最痛苦的生活,當然是無法理解你口中的「變得更差」。他們沒有閒暇理解「自由」,因為他們一生從來都沒有體驗過擁有自由的滋味。他們的生活就是長時間的工作,勉強支持自己生存,所謂的「攬炒」純粹是將他們變成無家者的行為。
你或者可以用階級意識形態、社會與文化資本等框架去理解整件事,他們不是五毛,也不能說是被洗腦。他們就是平民,是無論社會變好抑或變差,都對他們沒有絲毫影響的社會底層平民。香港當然會存在支持社會運動的低下階層,但你無法期待數目眾多,也不能期待用文宣可以改變他們的思維。這就是文宣的極限:文宣和公關不能對現實產生即時的影響,從而註定無法團結所有人。
不能被文宣所團結的另外還有收成期的既得利益者,那是因為你生活的好壞與他無關,甚至是你生活愈差、他生活就愈好。不要企圖說服劏房波,也不要以為自己可以團結維園阿伯。社區共融這些事情,留給光復後、還有命活下來的時候再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