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如何令工人生產力降低?

A+A-

廣東歌有一句經典歌詞「鬼叫你窮呀頂硬上」。一方面,香港推崇「獅子山精神」,貧窮是奮發向上的動力,人可以憑雙手改變命運;另一方面,香港勞工保障制度千瘡百孔,貧富懸殊嚴重。然而,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 Sendhil Mullainathan 為首的研究團隊就發現,貧窮只會令工人生產力下降。

Mullainathan 是一位行為經濟學家,2013 年,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 Eldar Shafir 合著學術專書「匱乏經濟學」(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他們發現貧窮猶如寄生蟲,會蠶食一個人的精神力量,影響日常生活的每一步。窮人朝不保夕,總為金錢發愁,會較難控制衝動,削弱認知力和判斷力,從而陷入惡性循環,有些影響可能很細微,例如會因為繁忙而忘記準時吃藥,有些影響則較長遠,例如墮入利息陷阱,加起來令人難以脫貧。

今年,Mullainathan 和其餘三位學者就發佈新研究,這次他們在印度奧里薩邦招募 408 名工人,到當地一間生產餐廳用即棄膠碟的工廠工作。奧里薩邦工人在播種和收割季節會忙於農務,其餘時間則靠打散工過活。研究進行的時候,正是奧里薩邦工人生活最拮据的季節。研究團隊平均給予工人 1,400 印度盧比(約 149 港元),大概相等於他們過去一個月的工資收入,工人通常會花掉一大筆錢還債。

實驗設計很簡單,研究團隊隨機把工人分作兩批,一批月頭發薪水,另一批月尾才出糧。研究團隊比較兩組的工作表現,發現月頭出糧的人,工作效率明顯較佳,他們平均每小時膠碟產量,比月尾出糧的人高出 6.2%。而且不單止產量更佳,質素亦更好,他們更少在過程中犯錯,顯示他們工作時會較專心。研究人員也指出,工人的經濟背景會有所影響,對於最窮困的工人們,差別會更加顯著。

研究團隊在結論指,實驗之中,提前獲得薪水的工人可以早一步還債,從而紓緩因財務問題帶來的經濟壓力。因此,那些工人的認知能力得以提升,令他們有更多心力處理其他事情,例如日常工作。這次研究呼應了過往一些貧窮心理學的研究,包括 Mullainathan 的前作「匱乏經濟學」,過往研究通常建基於實驗室進行的心理測試,而今次則是在現實職場進行觀察研究,提供更加有說服力的佐證。

研究團隊建議更直接的金錢援助,能緩解到受助人的心理壓力,從而幫助他們投放更多心神於工作中,以及更有效地理財。去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也發表相關研究,團隊發現很多加州貧窮戶無法取得稅收抵免,原因是他們沒有能力和心力處理稅務表格。兩項研究都指出貧窮不單是經濟問題,政策制訂者在構思福利政策的時候,也要考慮弱勢社群的心理狀況,盡量以精簡便民的方法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