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信念,ESG 投資就失靈?第三季 ESG 基金統計數據顯示,ESG 的抗跌能力和跑贏大市能力幾乎只在歐美股市場奏效,在一些 ESG 重視程度沒有那麼高的國家卻「不靈光」,跑輸大市,活像一場信者得救的救贖。
在高利率和通脹的環境下,第三季數據顯示,MSCI ESG Leaders 指數略為跑贏大市 0.3 個百分點,但在其他 ESG 退潮的國家卻失去魔力,不論是專注於氣候解決方案,抑或是綠色交通的投資主題,齊齊無運行。
雖然這是戰火紛飛和政治先行的年代,不過在吸金能力方面,ESG 基金在歐美仍一直吸納資金,在第三季度的資金流入主要來自歐洲,但相較於前一個季度和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歐洲擁有最大的 ESG 資金管理規模,其次是美國,亞太地區就落後於這兩個地區。
事實上,ESG 本身是因氣候危機應運而生的概念,「經濟學人」智庫發佈的 2024 年風險展望,其中有兩點跟氣候變化有關,第一點是全球供應鏈恐受氣候風險影響,第二點是歐美的綠色經濟補貼恐會爆發成貿易戰。
值得憂慮的是,現在發生於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事件,一直是「個別事件」且地理上孤立,但報告估計,未來有可能會以更同步的方式發生,比如嚴重的乾旱和熱浪可能會嚴重影響生產,導致糧食短缺,使全球供應鏈緊張並推高家庭成本;而在一些物理風險較高的地區,糧食短缺或會導致大規模移民,甚至戰爭,波及更多其他國家。
畢竟資本市場現在講求「去風險化」,西方經濟體可能會提高對中國進口產品的現有關稅,或加快對懸而未決的反傾銷和反傾銷調查的決定。客觀效果除了是推動高價格,還有就是換來中國的報復,比如會提高綠色經濟重要資源的出口(詳見「歐美要搶電動車電池生意,中國石墨不會墨守成規?」)。
由此可見,現在 ESG 在地緣政治也扮演著一定角色,成為發展中國家被撤資的催命符,到底碳排放大國可以如何應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