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動物會痛嗎」,更應該問「動物的感覺」?

A+A-
圖片來源:Prarinya/Shutterstock

烹煮活蝦時,蝦在沸水中跳動的模樣,看在人的眼中,或者代表承受疼痛的表現。近年也有研究證明魷魚及蝦類在內的頭足綱和十足目甲殼類動物均有知覺。但「疼痛」對一隻蝦而言,意味著甚麼?2021 年普立茲獎得獎者、科學記者 Ed Yong 在新著 An Immense World 提出,比起「動物是否有感覺」,更應該問的是:「牠們的感覺,是怎樣的?」

疼痛對蝦來說是怎樣的?雜誌 Popular Science 的報道引述 Yong 指,這是更複雜的問題。動物的感官與人類不盡相同,對氣味、電場(Electric field)、水流等物理現實的感知亦不一樣,例如靠回聲定位的蝙蝠,及其他感知電場、磁力以至樹葉振動的動物。這些感應,塑造出只屬於牠們的世界,人們難以從本質上理解。Yong 形容,想像昆蟲在樹葉上爬行的世界,「就像踏足外星」。

人類暴露在高濃度二氧化碳下眼睛會刺痛,裸鼴鼠的眼睛卻不會。 圖片來源:Neil Bromhall/Shutterstock

雖然彼此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同,但探討動物如何感受疼痛前,還是要先理解自身。人類感受疼痛有兩大要素,物理部分由遍及全身神經的痛覺感受器(nociceptors)負責;然後是痛覺感受器對割傷、擠壓、熱力等刺激產生的傷害感受(nociception),構成有意識的體驗。Yong 稱,從海蛞蝓到人類,傷害感受這種「古老的感覺」都以極相似的方式出現。然而。動物的大腦有疼痛信號,不一定意味其因此受苦。他舉例:水蛭被擠時會扭動,但這是類似於人類經歷疼痛的反應,抑或只是我們摸到熱鍋時會縮手的條件反射?

此前曾有研究,鱒魚被注入蜂毒後會左右搖晃、在沙礫擦唇、忽略新事物數小時,反映牠們對化學物質的反應,超出簡單的反射行為。另一方面,魷魚不止受傷的部分,而是全身都會承受受傷的衝擊,並對觸摸變得異常敏感。承受捏壓或火燒時會退縮的裸鼴鼠(Naked mole rat),對某些疼痛刺激卻沒有反應,例如人類暴露在高濃度二氧化碳中眼睛會刺痛,裸鼴鼠的眼睛則不受影響,甚至在傷口抹檸檬汁或辣椒素,也不能觸發其疼痛表現。

雖然研究動物會否痛,有助推動物福利,但 Yong 認為:「當我們問動物是否會感到疼痛時,我們卻很少關心動物本身的狀況,更著重於我們可以為牠們做甚麼。」文章解釋,專注於疼痛而排除動物的其他感覺,反映人在保護自然方面有著深刻的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Yong 提醒,動物以多種方式感受疼痛,藉以對抗其特有的危機。人類可以避免向動物施加一些自身能感受的疼痛,但這並不夠。「如果我們要幫助物種在人類世(Anthropocene)生存下來,就需要了解牠們所生活的世界。」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