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公民權修正案」,世俗主義步向終結?

A+A-
反對修正案示威者。 圖片來源:Kunal Patil/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Images

印度阿薩姆邦(Assam)的公民登記計劃今年 7 月結束。結果出爐,約 190 萬人遭剝奪國籍身份,有指這次是針對穆斯林的排除行動。日前,印度議會通過另一項法案,為 2015 年前來自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及阿富汗的非法移民,提供獲得公民身份的渠道,然而穆斯林不會獲批准。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 Sumit Ganguly 在媒體「外交政策」撰文,指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此舉,可能為國家一直以來的世俗主義傳統敲響喪鐘。

上述來自三國的非法移民,並為印度教、錫克教、佛教徒、耆那教、巴斯人及基督宗教信仰者,只需在印度生活或工作 6 年,即可入籍印度。但反對法案的人認為,法案具排他性,並違反憲法所載的世俗原則,因為不能以宗教信仰作為判斷公民身份的條件。研究憲法的學者兼律師 Gautam Bhatia 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指:「把所謂的移民劃分成穆斯林及非穆斯林,是公然將宗教歧視納入法律,與一直以來的世俗憲法精神背道而馳。」

Ganguly 分析,總理莫迪的印度人民黨(BJP)政府之所以提出相關立法,原因看似簡單,實際複雜。表面上,議會佔多數的右翼人民黨純粹執行其意識形態,落實競選宣言。但 Ganguly 認為,這未能解釋何以人民黨會由一個原本在社會、經濟及宗教上持保守立場的政黨,演變成一個竭力改變印度國家意識形態基礎的政黨。

印度總理莫迪(中)與內政部長沙阿(左)。 圖片來源:Arvind Yadav/Hindustan Times via Getty Images

他指出,人民黨在過去幾年間,經歷了根本性轉變。2014 年至今,該黨持續成為多數黨已有 5 年,並推動了印度教狂熱分子坐大,全面的轉化在此期間穩步崛起。Ganguly 認為,一切均在莫迪及現任內政部長、「公民身份修正案」主要制訂者沙阿(Amit Shah),他們自我改變意識形態及指導下進行。不過,何以 5 年時間,便令人民黨產生重大轉變?

Ganguly 以前人民院議員及前人民黨領導人 L. K. Advani 為例,指他具強烈反世俗傾向。但即使 1992 年印度教徒摧毀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Advani 成功領導整場反穆斯林運動,仍未能徹底激化黨內人士對穆斯林的態度,將黨內所有溫和派邊緣化。另一方面,莫迪與沙阿卻已成功令人民黨朝向反穆斯林、印度教多數派意識形態發展,同時贏得國家及邦級選舉。

至於莫迪及沙阿,Ganguly 解釋他們通過多種手段實現目標。例如巧妙地邊緣化自身,又塑造一個軟弱萎靡的反對派形象,由此引起印度教徒群體不滿,並將責任歸咎於其他少數群體。Ganguly 表示,新方向的部署極具清晰視野,又不斷發展力量,包括任命一些學識資歷成疑的人搶任政府要職,目標是要促進與傳播激進印度教思想。莫迪第一任期內,即選擇專業資格乏善可陳的歷史學家,領導負責指導歷史教科書編纂的印度歷史研究學會(Indian Council of Historical Research,ICHR)。任命意義之大,亦見莫迪的政治手腕。

Ganguly 續指,現時知識、自由及世俗主義的堡壘 —— 大學 —— 亦面對政府敵視。上月國內首屈一指的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學生抗議政府調高費用而示威,政府則派警員鎮壓,斥示威充滿政治動機,目的是令學校成為「城市納薩爾主義」(urban Naxalism)研究所。與此同時,政府還通過各種措施,成功地控制印度重要媒體。

回到法案問題上,Ganguly 認為人民黨的立法行動,或會鞏固其在印度選民當中的支持度。印度教徒人口佔近 81%,並享有傳統特權,而人民黨領導人亦成功利用他們對其他群體的憂慮,成為任何公共政策的失敗,以及最近國家經濟急劇下滑的代罪羔羊。由此,即使讓其他非穆斯林少數群體,改變印度公民身份的基礎,亦不能緩解鄰國少數群體的困境。因為沒有人願意離開熟悉的家,投奔前路不明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