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波爾:集爭議於一身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 V.S.奈波爾(Sir 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剛在 8 月 11 日與世長辭,享年 85 歲。印度裔背景的奈波爾畢生著作甚豐,被公認為英國文壇最卓越的移民作家,但外界對他的評價相當兩極 —— 既有人激賞他是後殖民文學旗手、關懷人類的苦難困阨,亦有人譴責他是蔑視第三世界的種族主義者。何以這位「我們時代其中一位最偉大作家」一直毀譽參半?

在千里達出生是「一大錯誤」

奈波爾(左)於 2001 年獲頒發諾貝爾文學獎。 圖片來源:路透社

1932 年 8 月 17 日,奈波爾於英國殖民地千里達出生。早在 19 世紀,其祖父母便從印度移民當地,在種植園內工作,其父親則任職記者。奈波爾在長大後,對千里達表現得毫無留戀之情,想方設法要離開,他曾在 1983 年回憶時說道:「沒錯,我的確在那裡出生,但我認為這是一大錯誤。」

他在 1950 年入讀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系,其後與妻子 Patricia Hale 移居到倫敦,在 BBC World Service 任職,同期寫作短篇故事,在出版社鼓勵下陸續創作小說。

1961 年出版小說「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令他在文壇嶄露鋒芒,內容講述一名印裔千里達男人為脫貧,入贅富裕的大家族。該作品甚至被知名出版社 Modern Library 列入「20 世紀 100 本最佳英語小說」,奈波爾從此聲名大噪。

到 2001 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時,奈波爾的文學生涯已達到巔峰,諾貝爾評審團評語指:「在奈波爾的作品中,深刻而整合的敘事與坦直客觀的審視,讓我們看到被隱瞞的真相。」

雖然奈波爾半個世紀以來,出版超過 30 部作品,但「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對他始終意義非凡。他在該書 1983 年版的序言中曾經寫道:「我在文壇上的野心,無非是撰寫一部可媲美這前期作品的喜劇。」

直書事實還是種族主義?

印度遊記「幽黯國度」2002 年再版。

奈波爾雖以小說創作見稱,但真正令他招惹罵名的卻並非小說,反而是他寫作的遊記和非小說類作品。

認識奈波爾本人的「紐約書評」主編兼作家 Ian Buruma 形容,奈波爾為人非常挑剔,這種特質在他的旅途上表露無遺。「他可以因為酒店浴室的毛巾粗糙、航空公司服務馬虎、餐廳食物有欠質素而怒不可遏,有如覺得這一切都是侮辱他本人似的,他就是那種百般挑剔的旅行家。」

當奈波爾的挑剔轉向針對一個地方的人民和社會,抨擊他為種族主義者的聲音便接踵而來。1964 年,他首部印度遊記「幽黯國度An Area of Darkness)」曾惹怒很多印度「同胞」,他對位於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家鄉有不近人情的批評,形容當地貧困不堪,「叫人渾身不自在」,探訪過程「徒勞無益」,是「一次無端的自虐行為」。

書中對「同胞」描寫同樣尖刻,被指有醜化抹黑意味:「(他們)到處便溺,通常是在火車路軌旁便溺,但也會在海灘便溺;他們在山頭便溺;他們在河邊便溺;他們在街上便溺;他們從不找地方遮掩。」

面對種種批評,桀驁不馴的奈波爾未有避重就輕,反而在 1981 年先撰寫遊記「在信徒的國度:伊斯蘭世界之旅Among the Believers: An Islamic Journey)」將矛頭指向伊斯蘭教,2010 年出版遊記 The Masque of Africa: Glimpses of African Belief 又把矛頭指向非洲。

有文評家認為,這些對第三世界毫無保留的尖酸描寫,是拒絕浪漫化再現,直書當地實況。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Orhan Pamuk)曾解釋,這是「更人性化」地看待第三世界人民的手法,而非一味把他們看待成受害者。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Hamid Dabashi 卻譴責,奈波爾「以英國殖民主義的惡毒眼光」觀察世界,滿口「歐洲殖民主義最糟糕的陳詞濫調」;已故後殖民理論大師薩伊德(Edward Said)亦形容,奈波爾非常有意識地為西方擔任「證人」,以指控非西方世界。

哪個才是真正的奈波爾?

為奈波爾留下「污名」的,還有他混亂的私生活。在妻子 Hale 離世後,他在傳記中承認曾經虐待妻子,又經常有情婦,承認可能是妻子致死的遠因,令奈波爾又被冠以厭女主義者的罵名。

另一邊廂,不少人與奈波爾親身接觸過後,都憶述他有感性脆弱的一面。英國作家 Hari Kunzru 談及一次訪談會面,當他向奈波爾拿出「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第一版時,奈波爾當場哭崩了。在平伏心情後,奈波爾解釋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它們(第一版)了。」

狂暴不馴與感性脆弱,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奈波爾?或者人本來就是一體多面。對於各方諸多抨擊,奈波爾亦表現毫不在乎,他在 2009 年訪問中曾經表示:「當我讀到那些文章,我覺得非常逗趣,它們根本對我絲毫無損。」

或者奈波爾真正在乎的,只有他的小說創作,這是他留給後世最豐富的遺產,即使對他最猛烈抨擊的文評家,都沒有多少個會否認奈波爾的文學成就。

知名印裔英籍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畢生與奈波爾針鋒相對,但為悼念奈波爾離世所寫的兩句話,足以道盡世人對奈波爾的既愛且恨:「終其一生,我們無論在政治還是文學都不咬弦,但我仍感到非常悲慟,有如失去自己的親愛哥哥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