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

|共45篇|

人類與猴子,共享同樣的思維邏輯?

雖然人類和猴子語言不通,但我們的思維結構或比想像中相似。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佛大學與卡內基美隆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無論是城市人、原住民、成人、小孩還是猴子,都能學會句中有句的遞迴式文法系統,可見大家的邏輯思維方式有重疊之處。

仿效火山天牛,製出自行降溫物料?

炎夏來襲,不少人很容易就一身大汗淋漓,長開冷氣又覺得對不起地球;但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我們只會愈來愈難避免使用冷卻系統。由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上海交通大學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就決定以大自然為師,參考一種居於東南亞火山區的天牛,研發可以自行降溫的物料,期望將來製造更環保的自行冷卻材質。

全無副作用的逆齡減肥丹,有望誕生?

過胖問題困擾全球 39% 成年人,心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都是健康大敵。但改變飲食習慣、多運動,對許多人來說都絕非易事。能不能吞粒藥丸就自動減重?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Virginia Tech)的研究團隊就研發出一種消脂分子,除了成功替受試老鼠無痛減重,還有望治療多種慢性病。團隊希望盡早把研究結果套用至人類身上,令減肥成為輕鬆事。

【下一個炸彈?】中國的人與動物嵌合體研究

美國「新聞週刊」上月底揭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去年曾資助武漢病毒學研究所的功能獲得(GOF)研究;該研究涉及採集並改造病原體,使之更致命及更具傳染性。然而,美國政府早於 2014 至 17 年暫停流感、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及沙士(SARS)的病原體 GOF 研究。外交和信息安全政策分析師 Christina Lin 就在「亞洲時報在線」撰文,指不少外國禁止的研究項目,都能在中國進行,其中甚至包括創造用於疫苗及器官移植的「人類-動物嵌合體」研究。

李衍蒨:訴說世代故事的骸骨

骨頭可以按照生物化學定義,並將其從千百年間的演變以統計學數字呈現。雖然對於骸骨的詮釋因人而異,但若只將其化為數字,就無法清楚了解骨頭背後所經歷的一切,甚至不知道「骨頭」是怎樣的一回事。即使很少談論,但它一直默默在體內記錄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文化構成中佔一席位。

第三波存在主義:在神經科學挑戰下重構存在的意義

神經科學對人腦研究的豐碩成果,把人的行為個性理解成純粹物理機制,靈魂沒有存在位置、人生彷彿沒意義可言,這無疑為我們帶來存在的焦慮。有美國哲學家因此提出,我們要在神經科學的時代裡,展開第三波存在主義,把人從虛無深淵拯救出來。

愈慢愈浪漫:留給 500 年後的科學實驗

2014 年,愛丁堡大學著手研究細菌的壽命之謎。過去多年,關於細菌的壽命,科學家一直無法得出準確說法,只能證實在某些環境下,細菌會加速繁殖,或迅速死亡。假設一切順利,一些細菌樣本將會在遙遠將來解開科學家的疑團,然而,實驗結果非你我甚或當下人類可以見證,人皆渺小,因為,實驗的最終目標設在 2514 年。

日本何以成為搞笑諾貝爾獎常客?

新一屆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剛於上週揭曉,消化科醫生堀内朗憑研發坐著自照大腸鏡的革命性方法,獲得醫學獎殊榮,並創下日本人連續 12 年奪得搞笑諾貝爾獎的紀錄。做事一板一眼的大和民族何以在搞笑科學上屢創佳績?「讀賣新聞」調查研究本部研究員佐藤良明嘗試找出答案。

方景文:「迷你胰臟」—— 糖尿病患者的新希望

科學家一直致力研究各種方法,希望幫助全球各地的糖尿病患者,特別是一型糖尿病患者。目前不少頂尖的生物醫學家都在奮力研究細胞移植技術,以及如何利用細胞修復受損的器官。邁阿密大學從移植細胞的部位入手,美國康乃爾大學則研究包裹胰島細胞的植入裝置。

當中東遇上太空

你可能認為中東盛產恐怖分子,但你曾否聽過中東的科學家或太空人名字?其實早在一千年前,阿拉伯文明的天文學成就曾經無出其右,即使進入近代,中東各國仍然熱衷太空科學,更有人主張要掀起「阿拉伯文藝復興」,以重建昔日的科學成就。其中阿聯酋便計劃 2020 年發射軌道衛星研究火星,志在 100 年後建立首座火星殖民城市。

博物館太窮,買不起恐龍?

電影「侏羅紀公園」面世 25 年,同系列的第 5 部作品 「侏羅紀世界:迷失國度 」(Jurassic World : Fallen Kingdom)亦將於本月上映,但戲內令恐龍復活一事,在現實中仍只屬幻想。想要「膜拜」這些昔日的地球霸主,如今尚可到博物館觀賞骸骨。只是古生物學家憂慮,化石拍賣屢創天價成交,資金有限的學術界難以競投,就連博物館也買不起,結果令這些極具研究價值的標本,落入私人手中,從此脫離科學。

與全國為敵,獨力捍衛 HPV 疫苗的日本女醫生

衛生署宣傳下,大多數港人都知道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 HPV 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可以預防子宮頸癌及其他因感染 HPV 而引致的癌症和疾病,雖然接種率不高,但不至於對疫苗抱負面態度。但日本去年卻有 12 名女子控訴藥廠,指接種疫苗後,出現全身疼痛、發麻,甚至視力退化情況,而日本 HPV 疫苗的接種率更是從 2013 年的 70%,迅速下降到今天不足 1%,疫苗廣為日人所不接受。但京都大學的兼任講師村中璃子(むらなかりこ)醫生卻獨力捍衛疫苗,今年更獲授予由期刊「自然(Nature)」、基金會 Kohn Foundation 和慈善機構 Sense about Science 共同設立的獎項 John Maddox Prize。該獎項每年頒發予即使力排眾議,也要宣揚可靠科學實證的人。

為何科學不會取代宗教?

50 年前,美國人類學家 Anthony Wallace 預言,未來全球宗教將讓位予先進科學。當時他是這樣說的:「隨著科學知識不斷精進普及,全球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終會逝去。」除他以外,多個社會科學學者亦相信隨著科學進步,現代生活理性化,全球文化都會無可避免地向世俗化、西化、自由民主化發展。然而物轉星移,昔日預言尚未應驗,相反宗教勢力仍在壯大,為何在講究科學精神的 21 世紀,宗教仍可佔據主流?

德國科研成就,默克爾之功?

德國於 9 月 24 日即將舉行大選,由現總理基民盟的默克爾,對決曾任歐盟議會會長的社民黨舒爾茨,民調顯示默克爾穩操勝券。默克爾成功俘虜的,還有德國科學家 ——「自然」期刊日前刊登社論稱許默克爾「值得連任德國總理」,基於她任內讓德國科研穩定進步。歐洲科學政策記者 Alison Abbott 就於刊內社評,闡述當代德國的政策,如何把德國聞名天下的科研傳統,發揚光大。

讓西媒卻步的中醫

所謂「醫學昌明」,現在多是用於形容近代發展較完善的西方醫學。西醫講求實證,需以臨牀實驗及統計數據來確認各種療法的成效,與中醫以病例證明療效的方法迥異。華人社會卻從未放棄中醫,不少香港人「頭暈身㷫」,給中醫師把把脈執劑茶,亦能「藥到病除」。然而,這種中華文明傳統的醫學,近日遭「經濟學人」批評在中國發展過快,情況讓人擔憂。

李衍蒨:人體農場

在法醫人類學中,有一個研究設施不停被外界質疑其存在的必要性——人體農場。名副其實,它是一個「農場」放滿了人的屍體。說明白點,它是一個放滿了由家屬同意捐出已逝家人大體的「農場」。說起來好像很恐怖,但其實再近鏡仔細看,這個人體「農場」就是研究中心裡面的一片空地,把大體放在室外或預先設定的外在環境條件下研究其腐化過程、速度及變化。

抗老化的突破研究

一般人都明白所有生物的壽命皆有限期,而本月初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就有研究報告表示,人類的最高壽命上限為 115 歲,能達到 125 歲則極其罕見。然而,不少人仍夢想能長生不老,衰老和死亡是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但日前在學術期刊「老化」(Aging)有研究發現,一種名為「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的蛋白質,與生物的大腦和肌肉老化有所關連,研究將有助進一步揭開生物老化的奧妙。

光頭讓你看來睿智成熟?

男人最痛不在下面而在上面?讓男士煩惱的是三千煩惱絲與日俱少?何解你自認英俊,卻有脫髮?雖聞「十個光頭九個富」,不過,從社會生物學角度看,男性特有脫髮的現象值得考究。光頭或非一無是處,多項研究指出,光頭男性的確有社交上的好處——讓人感覺更成熟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