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西媒卻步的中醫

A+A-

所謂「醫學昌明」,現在多是用於形容近代發展較完善的西方醫學。西醫講求實證,需以臨牀實驗及統計數據來確認各種療法的成效,與中醫以病例證明療效的方法迥異。華人社會卻從未放棄中醫,不少香港人「頭暈身㷫」,給中醫師把把脈執劑茶,亦能「藥到病除」。然而,這種中華文明傳統的醫學,近日遭「經濟學人」批評在中國發展過快,情況讓人擔憂。

2016 年初,中國政府發表「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訂定未來 15 年發展中醫藥的藍圖。綱要說明中醫藥應與西醫藥具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及受到規管。於 2016 年年底,國務院再發表了「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白皮書稱因應中醫藥相對較低的成本,其將在公共衛生體制改革中擔當重要的角色。白皮書指出,公立中醫醫院平均住院費用比普通公立醫院低 24%,門診費用則低近 12%。如果中醫與西醫同樣有效,那麼中醫便是改善健康的經濟之選,亦能紓緩公立醫院的壓力。

專業資格放寬

中國首部「中醫藥法」於 2017 年 7 月 1 日起正式實施,包括規管生產藥材的農場和生產中藥丸的企業,例如禁止使用某些化肥,同時新法亦放寬了一些專業要求。過往,中醫師必須首先作為傳統醫生,才可獲得中醫師執照。新法容許通過當地的技能考試,並得到兩位執業醫師推薦後,便可成為持牌中醫師。「經濟學人」報道稱,部分醫療專業人士擔心這會打開「庸醫之門」。

藥用缺實證支持

「經濟學人」引用研究數據指,中醫藥仍然缺乏實證支持。科學期刊報告了一些有效的中醫治療實例,例如針對偏頭痛和肥胖症。他們也發現結合中西醫的效用,例如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病例。然而,整體的記錄成效並不顯著。

美國泳手菲比斯於 2016 年里約奧運比賽中顯示曾使用中醫拔罐療法,來紓緩運動後產生的肌肉酸痛症狀,引起各大英文媒體關注。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審視了 70 項有關中醫治療的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其中 41 項研究的試驗數目太小或設計不當。29 項的研究顯示療法具潛在好處,但因樣本量不足和其他缺陷問題,使結果未能下定論。澳洲紐卡素大學藥劑學教授李樹泉指,在他所審視的研究中,只有 4 分之 1 明確顯示出治療的好處,但另外大部分還是微不足道。

預防或安慰作用

「經濟學人」認為,中醫得到關注,可以促進對初級衛生保健的關注,監測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如肥胖)和老年病患者的健康情況。報道引述世界衛生組織派駐北京的 Martin Taylor,他表示中醫其中一項益處是在於預防而非治療,中醫師可更常替病人診斷,透過其「養生」概念,防範疾病於未然。因此,「經濟學人」建議假如中醫師能向市民提供健康的飲食建議,或說服有吸煙習慣的人戒煙,將能緩減中國在地非傳染性疾病的負擔。

此外,「經濟學人」稱中醫藥作為安慰劑,有時的確有所幫助,但當中國政府希望促進中西醫平等時,或會導致病者延誤尋求正常治療;中國政府也應加強對中藥藥物的管理,避免一部分稀有物種遭受更大威脅。

使用瀕危動物

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孟志斌介紹,112 種最常用的中藥天然成分中有 22% 在瀕危物種清單內。部分是來自農場種植的草藥,但有些則是被捕獲和偷運到該國的稀有動物,例如穿山甲。另一方面,中醫支持者擔心中醫醫學本身的未來。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兼政協委員溫建民表示,禁止使用某些動物已導致了一些著名的傳統治療方法失傳,憂慮西方組織藉「動物保護」的名義,打擊中醫藥文化。溫建民與多名政協委員,提倡應允許養殖瀕危動物入藥,並扶持養殖產業。

在「經濟學人」看來,中國政府仍須處理中醫的許多問題,包括藥物安全。例如稱為馬兜鈴的中草藥具抗炎功效,卻是極強的致癌物質。2016 年,當局便吊銷了 81 個中藥製造商的牌照。藥廠天士力集團(Tasly)發言人稱,50-60% 的中藥製造商或多或少仍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培訓具現代醫學認識的中醫師將有莫大幫助,可是目前中國並未有足夠精通中西醫學的醫師,放鬆對醫藥科學的要求實屬錯誤。「經濟學人」文末直斥中國政府誇大了中醫藥的效能,雖然中醫在中國得以普遍使用,卻很少人願意挑戰其背後的科學 —— 這是一場現代與傳統、愛國與不愛國的鬥爭;要正確平衡中醫藥的使用,路途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