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科學不會取代宗教?

A+A-
達爾文的一生,跟宗教離不開關係。以「物種起源」著稱的他年少時曾修讀神學成為牧師,這個背景讓他到今天仍為反進化論者所議論。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50 年前,美國人類學家 Anthony Wallace 預言,未來全球宗教將讓位予先進科學。當時他是這樣說的:「隨著科學知識不斷精進普及,全球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終會逝去。」除他以外,多個社會科學學者亦相信隨著科學進步,現代生活理性化,全球文化都會無可避免地向世俗化(secularization)、西化、自由民主化發展。然而物轉星移,昔日預言尚未應驗,相反宗教勢力仍在壯大。為何在講究科學精神的 21 世紀,宗教仍可佔據主流?

世俗化,簡而言之,便是去除社會上的宗教色彩,形容宗教從無處不在的生活層面,退守至其獨立領域的過程。世俗主義者認為社會、政治及教育需要擺脫宗教意識的影響,趨向理性和科學。

不過,世俗化並未能維持它在 19 世紀的順暢步伐遍及全球。綜觀多國如伊朗、印度、以色列、阿爾及利亞、土耳其各地政府,不是反被宗教政權取代原本的世俗政府,就是宗教民族主義運動抬頭,當初被寄予厚望的世俗化反倒節節敗退。

無可否認,不少西方國家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已見沒落。澳洲最新人口普查顯示,全國有 3 成人自稱無神論者;英國調查反映過半國民無信教;紐曼大學民調機構合作的調查亦指出英國和加拿大分別只有 9% 及 10% 人相信創世論,揭示宗教的影響力在西方社會正不斷萎縮,傳媒將之形容為科學打敗宗教的戰績。然而,全球信教者人數依然高企,而且有增無減,人口趨勢亦反映不久的將來,宗教信仰依然會處於社會文化主流。

J. J. Grandville,無題畫作(1844) 圖片來源:archive.org/publicdomainreview

昆士蘭大學進階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 Peter Harrison 日前就撰文分析,何以宗教精神至今不死。他首先指出,前人以為現代科學能充當世俗化主力,本身便是錯誤。觀乎當今宗教力量活躍的國家便可知,宗教興盛和科學普及與否根本無關。對當地人而言,宗教真諦是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社會生活中,尋求存在意義和庇護感。美國的例子就相當具啟發性:她身為科學及科技發展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卻同時也是最篤信宗教的,調查反映只有 3% 美國人是無神論者,更有 38% 依然相信創世論。英國社會學家 David Martin 在其 2011 年的書作 The Future of Christianity 中指 :「科學的先進程度,與宗教力量退潮並無必然關係。」

作為反證,Harrison 以多個政權過去嘗試以科學凌駕宗教的後果為例子,指出企圖用理性科學打壓宗教只會引來反噬,令科學反成犧牲品。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當年致力倡導世俗化及其科學理念,將科學教育納入社會現代化的一環,深信舉國正同坐通往世俗化的直通車,而信靠吠陀文化的印度教徒及主張神權政治的穆斯林,終會在世俗化進程中屈服。然而,最終卻弄巧成拙,導致印度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興起。土耳其共和國的始創者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也是堅定的世俗主義者,他相信科學註定會取代宗教,他視科學教育 —— 尤其進化生物學 —— 為教育制度的核心,結果群眾將生物進化學及其政治綱領(包括世俗主義)扯上關係,伊斯蘭政黨反抗世俗主義者領導的同時,連帶攻擊進化生物學教育,最終導致高中生物科教學被取消;美國反進化論者視進化論為世俗化的掩護,因而愈發抵制科學。如此種種都證明,科學或不應與世俗化掛勾。

世俗化並不如過去學者所指一般勢不可當,即使真能實現,也不會是科學之功。從前不少學者認為,社會的進步需經歷「宗教 —— 形上學 —— 科學」三個階段的單向進程,主張進步等於讓科學取代宗教。相反,Harrison 認為,科學不應站於宗教的對立面。他指,眾多科學家強調世俗化,是出於對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創世論者、宗教右派、氣候變化否定論、科學權威被侵蝕等等的恐懼和惱怒。無論如何,宗教在短期內都不會消逝,更遑論被取代 —— 真正陷於危機的反而是科學。從近年的反疫苗、反氣候變化論都可管窺,科學權威和認受性正被撼動。因此,Harrison 主張,比起拉攏世俗主義高呼取代宗教,科學應與宗教為友,以免再為科學樹敵,危害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