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共163篇|

【Soul Chill】嗎哪餐廳:免費派飯的老闆,不願領糧的員工

飲食行業本來就辛苦,要兼顧社福工作更是不易。一年前,方達賢(Leo)在觀塘翠屏道浸信會內開設名為「嗎哪餐廳」的社區飯堂,聘用戒毒、復康人士為員工,並利用餐廳賺得的盈餘,向無家者及基層人士提供實惠甚至免費的無味精健康餐。

鄭立:我都做得到 —— 曾幾何時,香港的小孩子可以對未來充滿夢想

13 歲的兒童想當記者…… 也真的去體驗,在以前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又有甚麼不對呢?不對的,是那些把 2020 年的今天,變成連兒童有夢想都覺得詫異的時代的大人吧。靠政府的不義之財養的狗,有甚麼了不起呢?

朝思暮想的「正常」生活,真的會回來嗎?

2019 年到 2020 年,對許多人來說,世界實在變了樣。在一個「不正常」的世界裡,不少人渴望回到「一切如常」的日子,但到底,甚麼是正常?大家真的想念滿街遊客、天天逼巴士地鐵上班的日子嗎?如果日常才是問題所在,那我們又如何決定新常態該長甚麼樣子?這一切,或應從「正常」的定義談起。

武肺過後,別期待嬰兒潮?

災厄過後,黑暗轉趨光明,人們對未來重拾希望,從而誘發大大小小的嬰兒潮。如今武漢肺炎席捲全球,多國經歷沉重陣痛,疫情雖未完結,但已有人討論它會否像其他「雨後彩虹」一樣,短暫激發生育率,而 Vox 媒體便引述專家意見指出:武肺的情況遠比過往的例子複雜,嬰兒潮也許不會出現。

流行病的起源:密集定居、農耕、畜牧

由公元前 1 萬年的新石器時代起,人類生活方式逐步由遊居狩獵採集演變為定居農耕畜牧。當時全球估算約有 400 萬人,其後 5,000 年來增加僅僅 100 萬人,相較之下,再 5,000 年後人口急增 20 倍。前期人類的繁殖力近乎停滯,「如何解釋人類維生技術進步與人口總量長期停滯之間的矛盾」?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斯科特在著作「反穀」中指出,其時可能正值流行病最初亦是最致命的時期,而各種古老疾病之所以橫行無忌直至今日,大可歸咎於新石器時代三大革命因素:密集定居、農耕、畜牧。

Moyashi:論日常的不可能性

所謂的「日常系」就是只屬於第一次共同體的故事,所以始終都只有小團體的人際交流,因為社會與世界都被割捨掉。但遺憾的是,這種退縮的第一次共同體是一種幻想,形同「昭和鄉愁」的文化熱潮中重新想像的戰後 50 年代。這不是現在「日常」的真實描寫,而是渴望中的理想「日常」,是一種集體想像的烏托邦。

鄭立:麗晶新世界 —— 男女不拘,我全都要

在遊戲中,哪怕只是一座你起不完的樓,都是浪費了資源,所以其好玩之處,就是思考如何在一堆好牌中選擇捨棄。如果你太貪心甚麼都想要,又要一帶一路,又要兩岸統一,又要殖民香港,又要在 2020 年消滅貧窮,你就會甚麼都沒有,因為每一件事都不夠資源去完成,只能半天吊。

柏林夜店消亡記

電影「一鏡柏林(Victoria)」令觀眾一見難忘的,不只是那貨真價實的一鏡到底拍攝手法,還有男女主角在柏林夜店的偶遇、狂歡、相戀,並於樓梯上忘我的顛倒之吻。導演把兩幕夜店戲,拍得迷離而浪漫,喧鬧卻空虛。可惜在現實當中,充滿魅力的柏林夜生活,正面臨消亡危機。

2020,更動盪的一年?

2019 年是自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以來,全球政局最紛亂的一年,甚至遠糟於金融海嘯,從香港到黎巴嫩、法國到加泰隆尼亞、玻利維亞到智利,幾乎各大洲都爆發激烈抗爭運動。所謂事出必有因,有澳洲學者分析,全球經濟放緩是社會不穩的催化劑,而且局勢沒有最糟、只有更糟,預料明年社會動盪將更頻仍、也更血腥。

【Soul Monday】日行一善:土耳其的「待食麵包」

土耳其有一個名為「askıda ekmek」的傳統:人們光顧麵包店時,可用 2 倍價錢購買 1 塊麵包,多出的金錢其實是為有需要的人預先付費,好讓他們前來拿取「免費食物」。和其他慈善活動不同的是,askıda ekmek 是土耳其人的日常習慣,出錢之餘,還要「出力」。

甚麼人會反抗暴政?

許多親政府的「藍絲」或中國人,相信示威者必然是收了錢,才會出來「搞事」。他們不明白,如果沒有好處,為何人會出來示威,與政府對著幹。也有些人,或本身同情和理解示威者,但沒有勇氣與統治者對抗,結果還會默默承受社會的不公義。電影中的鐵甲奇俠、神奇博士、蜘蛛俠,甘願犧牲生命,對抗邪惡敵人,他們被稱作「超級英雄」,但甚麼時候才會有「英雄」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