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論日常的不可能性

A+A-
「戀愛小行星」為「日常系」動畫,亦即所有劇情均在小群體中發生,而幾乎沒有任何外部環境的資訊及情節,社會及世界都被割捨;圖為動畫劇照。

日本動畫工業低薪工作量高,低成本投資下唯有分拆製作工序,部分外判到中韓等地,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常態。武漢肺炎爆發引起蝴蝶效應,位於中國的工作室進度受影響,結果今季動畫新番也受影響,「戀愛小行星(恋する小惑星)」與「A3!」分別要不同程度的延期播出。

「戀愛小行星」是典型的芳文社式輕鬆故事,漫畫原著是四格漫畫,講述一群喜愛天文學與地質學的女子高中生。雖然主角有著「發現新小行星」的大目標,但故事主體都是以主角群的日常校園生活,天文地理是一種副題性質的元素,本質上是一部百合校園日常番。

筆者稱「戀愛小行星」為日常番,相信不會有很多人反對。然而「日常系」是一個定義有點模糊的作品類型,基本上是指以年輕女性角色的交流為主軸、沒有特定目標的故事,通常所有劇情都在小群體中發生,外部環境接近透明。雖然不一定完全沒有滲入其他元素,正如「K-on!」也有組樂隊的劇情,但也是公認的日常番。

「日常系」與「世界系」作為 2000 年代冒起的兩大動畫作品類型,存在著呼應的關係。如果「世界系」是社會中間團體在「個人」與「世界」中消失,「日常系」就是當「世界」也消失掉的「世界系」,只剩下「個人」。要比喻的話,屬於「世界系」的「你的名字」將男女學生的無謂戀愛故事,扣連到隕石撞地球的世界大事上;「日常系」就是將隕石劇情除去的「你的名字」,只餘下男女主角的情事。(近年冒起的沒有實質內容的「情侶放閃」故事也是另一種面向,另文再述。)

社會學者大澤真幸評「世界系」是第二次共同體的失敗,又無法昇華至第三次共同體,於是回到第一次共同體的一種退縮。讀者們看得一頭霧水的這幾個詞彙是社會學專有名詞,由德國社會學者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提出。「第一次共同體/共同社會(Gemeinschaft)」是指由基於血緣及實質社區的關係,即地方社區所衍生的人際關係,也可理解成前現代社會的形式;「第二次共同體/利益社會(Gesellschaft)」則指素未謀面的人透過概念而建立的關係,即所謂的國民、民族之類,也就是社會現代化後所建構的額外身份。大澤所言的「第三次共同體」是指超越民族主義與國民國家的世界共同體,也就是所謂的國際社會、全球化世界。

「世界系」象徵的是第二次共同體 —— 即社會消失後,作為個人關係的第一次共同體,直接連結到全球世界的第三次共同體。在這個理論邏輯下,所謂的「日常系」就是只屬於第一次共同體的故事,所以始終都只有小團體的人際交流,因為社會與世界都被割捨掉。但遺憾的是,這種退縮的第一次共同體是一種幻想,形同「昭和鄉愁」的文化熱潮中重新想像的戰後 50 年代。這不是現在「日常」的真實描寫,而是渴望中的理想「日常」,是一種集體想像的烏托邦。

武漢肺炎導致日常系動畫延期,無論從實在經驗抑或象徵意義上都是一種破壞。來自外部(中國)的災難打破了「日常」(日本)的封鎖性,一方面媒體消費習慣被外力介入,而這種斷裂也成為了作品所描寫的「日常」的反證。原以為一成不變的地方社會,竟然會有人染上瘟疫。而與私人群體毫無關係的外國事故,會干擾慣常的媒體消費,「日常系」在現實世界的介入下變成了「世界系」。

結果是來自第三次共同體的災難(瘟疫)打破了第一次共同體的幻想,宣告了「日常」的不可能性,而瘟疫本身的現實性 —— 對生理身體的直接影響迫使個體面向他者。當然,結局不一定很理想地使宅宅關心時事,也不一定激發中間團體的再生。結局可能只是使大家記起自己原來會死,日常會有完結的一天,即使你甚麼都不做。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