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電動車龍頭 Tesla 被標普 500 ESG 指數剔除,使市場大感意外。Tesla 行政總裁馬斯克其後在 Twitter 發帖反擊,直斥:「埃克森美孚都被標普 500 排在全球 ESG 前十,ESG 是騙局,它已經被虛偽的社會正義鬥士當成武器。」標普指數公司方面解釋,Tesla 因「欠缺低碳策略」和「商業行為準則」而失分,包括其費利蒙車廠遭指控種族歧視、工廠環境條件惡劣,以及自駕車事故調查的處理方式。雖然 Tesla 宣稱其使命是促進全球向可持續能源進發,但多年來違反「清潔空氣法」和沒有追蹤自身碳足跡,直至今年 2 月才與美國環境局以罰款達成和解。
ESG 評級不是份企業成績表
ESG 近年佔據財經新聞版面,成一時無兩的時髦詞語;大眾大多認為其關係到企業有多環保、有否負起社會責任。但 ESG 其實包含兩種面向,一種關於投資回報和風險管理;另一方面講求公司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和責任,即 ESG 領域所謂的「雙重重要性」。金融市場則冒起為 ESG 評級的做法,表面上評級是針對企業的「ESG 表現」來打分,但目前多個主流評級均針對企業的「ESG 風險」,即公司會影響未來營運的 ESG 相關風險,及公司目前有多少應對措施。例如標普、晨星和 MSCI 的 ESG 評級,均以揭示風險和機會為目的。
標普 500 ESG 指數表明,它旨在成為基礎廣泛的指數,衡量符合資格「可持續性標準」的證券表現,根據標普道瓊斯工業 ESG 評分(S&P DJI ESG Scores)來選擇成分股。標普 ESG 指數會篩選一些明顯不符社會和環境規範的公司,例如煙草生產商、油砂開採公司,但未有篩出石油公司。評分會衡量企業在關鍵 ESG 風險和機遇方面的承擔(exposure)和表現、公開披露的質量和完整度,以及企業掌握多少新出現但被低估的 ESG 問題,而且評分量度了企業相對於同行業公司的「可持續性表現」。按此原則,Tesla 在其行業中的 ESG 表現處於最低 25% 的企業之中。
MSCI 則表明,其 ESG 評級目的是「衡量公司對財務重要的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的抵禦能力」,揭示企業的財務績效風險。MSCI 表示,其評級並非衡量企業美德的一般標準,也不是「可持續投資」的同義詞,而且只能與同行業的公司作比較,並非橫跨行業。晨星的「可持續性評級」亦是衡量企業的 ESG 風險,評估企業所面對及已管理的風險,從而評估出未管理的,再由低至高分作 5 級。惟與 MSCI 評級不同,晨星的風險級別可橫跨行業作比較。
三大分歧,各有各評
ESG 評級並不是企業良心或環境/社會貢獻成績表,而是風險管理。而且各機構的評級差異十分明顯,向來為人詬病。三個因素會導致評級分歧:第一是「範圍分歧」,即評級是基於不同的項目的準則,例如某評級包括了碳排放或勞動條件,而另一個則沒有,導致評級不一致。第二是「測量分歧」,即機構使用不同的原始數據,從而出現不同的評估結果。第三是「權重分歧」,即評級機構對項目的重要程度持不同看法,權重有所不同。此外,國際證監會組織調查發現,因外部 ESG 評級不透明,幾乎所有大型資產管理公司都在使用或正在開發自己的 ESG 評級來擬定投資決策,而非直接採用現成的 ESG 評級。
目前,若要在機構 ESG 評級中,追求揭示企業的環境和社會影響,或仍屬緣木求魚。要避免期望落空,一方面糾正大眾對 ESG 評級的認知 —— 認清評級大多只衡量風險;另一方面,未來要建立量度企業環境和社會影響的評級方式。不過,現時的評級方式仍可幫助大眾了解一些 ESG 的指標,包括勞工保障及管治政策,例如為員工提供股權、為全職和合同員工提供培訓、管治團隊多元程度等。良好管治架構和勞動條件,理應能在為企業帶來利潤的同時,創造正面外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