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共25篇|

【俄烏戰爭一週年】專訪:留守烏克蘭的年輕人,重新思考未來

在戰爭衝突中求存的年輕一代,這一年來過著不安穩的生活,*CUP 訪問了 7 名仍留在烏克蘭的年輕人,從前線救援到民間義工,各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有些人目睹戰爭殘酷,承受失去至親好友的傷痛,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難以想像。年輕人被迫一夜成長,戰爭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隨著交戰時間拉長,他們如何重新思考未來?

【俄烏戰爭一週年】「戰時新聞部」的誕生 —— 專訪俄羅斯反戰學生雜誌 Doxa

過去一年,這個學生媒體變成了俄烏戰事的報道者,DOXA 編輯 Ivan Solarny(筆名)透過視像接受 *CUP 訪問,在戰時狀態中,一份學生報如何與讀者互通消息,突破網絡審查,和俄羅斯官媒抗衡,將戰爭真實一面傳遞給在俄羅斯的人?

【專訪】劉以達「尋根記」,出書細訴香港樂壇與時代變遷

「方丈尋根記 」自傳出版後,59 歲的劉以達連日來東奔西走,訪問一個接一個,又重遊成長地彩虹邨,拍片回憶舊時光。因為自資出書,他事事親力親為,連包裝書本也是由他和幾個朋友處理,結果切裁氣泡紙時不慎割傷了手指頭。訪問當天,達哥左手食指仍貼著膠布,他笑稱:「好彩不用彈結他,不然就大鑊!」

專訪「絕命青年」—— 寫給命不該絕的青年們

在疫情加上政治動盪的兩年,香港沮喪且迷失,有留下的人,也有離開的人,香港獨立樂隊「雞蛋蒸肉餅」的原團員 Soft 和 Soni 屬於後者。她們在 2021 年收拾行裝,踏出了前往台灣的旅途。在異地重新踏上舞台,由原來的四人樂隊變成二人組合,她們為自己改了一個破釜沈舟的名字 ——「絕命青年」。

演講技巧 Not Behind!請教名師 Matt Abrahams

許多人都說平時交談正常,但上台演講緊張得亂七八糟,一時說奇怪的英文,或者自說自話說「我很忙碌、24 小時不夠用」。4 年前,美國史丹福大學演講名師 Matt Abrahams 曾在 TED 的演講台分享個人經驗和演說技巧,YouTube 觀看次數超過 100 萬。*CUP 媒體近日就訪問了 Abrahams,其 Podcast 節目深受歡迎,在訪問中,他提供了許多技巧建議。

【消失的香港建築】爐峰塔:一代人記憶中的山頂

山頂凌霄閣的前身,原是香港本地建築師鍾華楠設計的爐峰塔。由 1972 年落成至 1993 年拆卸,不過 21 年,混合了現代主義及中式元素的爐峰塔已盛載了不少香港人的童年回憶,也標誌著 60 年代香港建築的發展。最後一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帶大家回到記憶中的太平山頂。

【消失的香港建築】曾經香港 —— 新古典與哥德的華麗結合

今日站在中環的環球大廈前,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棟紅磚與花崗岩相間、富有倫敦特色的建築 —— 第三代郵政總局。它的風格混合了新古典主義及哥德式元素,在香港現存建築中並不常見,可惜於 1976 年因填海及地鐵站工程而被拆卸。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就將這棟常被稱為「最美香港建築」的舊郵政總局,再次呈現大家眼前。

【消失的香港建築】皇后碼頭:低調的權力象徵

1925 年,第 17 任港督金文泰在第一代皇后碼頭登岸履新,自此皇后碼頭便成為港督及英國皇室來港必經之地。然而,即使被評定為一級文物建築,第二代皇后碼頭還是在 2007 年因中環填海工程而被拆卸。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我們將再訪這個低調的權力象徵。

【消失的香港建築】歷經多場社運的天星碼頭

擁有 60 年歷史的香港大會堂,最近成為「最年輕」的一棟法定古蹟;不過屬於同期建築的天星碼頭,卻早在 2006 年就被拆卸,當時的保衛行動,很多人至今記憶猶新。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將從建築風格、歷史、社會議題等不同層面,為大家導賞這個消失了的天星碼頭。

【消失的香港建築】德國會所:殖民時代的上流娛樂場

若曾經歷 50、60 年代的香港,便有機會見過一棟充滿殖民地特色的新古典主義建築 —— 德國會所。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經歷過日佔時期,從德國上流社群的聚腳點,變成聖若瑟書院的校舍,隨著 1962 年拆卸,它背後的故事也漸漸被忘記。今集「消失的香港建築」,建築師黎雋維就帶大家回到過去,看看這棟風光一時的德國會所。

【短片】NFT藝術 再現消失的香港建築

面臨清拆的古蹟,固然是保育行動的焦點所在,但那些已經拆卸的歷史建築,是否除了「懷舊」和「哀悼」之外,便再沒有討論意義?研究香港建築歷史 10 年的黎雋維,就決定展開一個不一樣的保育行動 —— 用 NFT 藝術品的形式重構舊建築,在數碼世界將之永久保存,再將得益重投研究。

【香港文摘】最貼地的王,最貼地的藝術 —— 訪「渠王」嚴照棠

著名通渠匠「渠王」嚴照棠,以香港街頭廣告塗鴉聞名。他的塗鴉廣告,一寫,便是幾十年了。他從 20 幾歲寫到 70 幾歲,也從街頭小巷寫到香港人的回憶裡去了。時代更迭,科技進步,依然無阻棠叔解決渠道淤塞難題。「關關難過關關過」,似乎正是棠叔的人生寫照,至於退休,他認為順其自然便好。

【專訪】諾貝爾獎遺落之人 —— 病毒學家朱桂林

華裔病毒學家朱桂林教授(Qui-Lim Choo),是最早找出丙型肝炎病毒的三大關鍵人物之一,但今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人,卻只有率領團隊的 Michael Houghton 教授。朱桂林成了遺珠,卻未糾結於此。相比起個人得失,這位傑出科學家更重視團隊合作,而且他笑說:「我就喜歡找東西。」

【Soul Chill】共享廚房 疫境開飯

近半年疫情爆發,香港失業率破 15 年新高,不少基層「冇工返、慳住食」。荃灣就有社企食物工場「共廚家作」,專請飲食業的失業工友,為基層製作餸包。自 4 月起,他們與不同組織合作,推行持續 2 年的「慳得有營餸基層計劃」,每星期提供營養餸包予經濟困難戶。

【短片】專訪食物造型師(上):十小時功夫 留一幀色香味美

猛烈炭火下,如何保持牛扒的鮮嫩模樣?強光下,汽水如何能長期「冰凍」?要拍一張令人垂涎欲滴的廣告照,香港第 1 代食物造型師汪恩賜(Raymond)認為,加入自己的創意和美學最重要。從事攝影超過 40 年,現時 70 歲的他仍不斷求進步,鑽研炭、煙、火等效果。

【短片】專訪抗疫專家:病毒最怕的「武器」

經歷長時間停課和遙距工作後,香港人正陸續回歸正常生活。然而,未有特效藥或疫苗前,這仍是一場不能鬆懈的仗。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就接受 *Cup 專訪,為我們剖析此病毒的蠱惑之處,以及到目前為止的治療方式。近日,學生開始復課,又有甚麼要注意的地方?

【專訪】雖諸行無常,但也可守護美好 ——「從不一漾」導演小田切讓

執導電影是小田切讓蘊釀已久的計劃,劇本在大約 10 年前開始構思,那是他最想當導演的時期,劇本寫了好幾個,「從不一漾」是其中一個,只花了 2、3 個月寫成,最終在 10 年後成功開拍。原來這一切都與去年上映的「白色女孩」有關,該電影由杜可風與白海合導,小田切為男主角,該次合作驅使小田切邀請杜可風擔任自己電影的攝影師。